院落里的李白摇头轻笑,眼中有几分自嘲。
【所谓供奉,供奉皇帝嘛!比如茶供奉酒供奉棋供奉之类的,李白是诗文供奉。就像最开始我给大家放的视频,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兴庆宫赏花,觉得旧的音乐不好,于是让李白来填首新词。主要是做些娱乐活动,附庸风雅,装点门面的。】
赢政在心里摇头:此境于李太白,可称折辱。
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一首《蜀道难》,让这位千古一帝对百代之下的潇洒诗人产生了天然的好感,他心中的李白,应该是飘然不群的仙人,而不是给帝王装点门面、吟咏美人的词臣。
长安院落。
贺知章一时难言:“老夫本是为国举贤,没想到,唉……如此境地,你必不堪忍受。”李白没有说话,只是向他举起酒杯,随后一饮而尽。兴庆宫。
唐玄宗听着有些不高兴: “翰林供奉怎么了?朕看他诗写得好,让他随侍身侧,诗文待诏,这不是物尽其用吗?"
高力士连忙奉和道: “陛下说的是,陛下对李供奉荣宠有加,能为陛下和娘娘写诗是李供奉的福气。'
“当然!”李隆基一甩袖, "你看他诗里写的,朕让他随侍车架,赐他宝马锦衣,许他出入温泉宫,这样的荣宠还不够吗?我大唐有几个诗人能这样?朕待他还不够好吗?!"
【但李白入官是要做什么?他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要实现自身的功名,同时使海内大定,这是他的政治理想,也是他对苍生黎元的情怀。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引入一下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贺知章一愣: “马什么?”
"听起来像是外邦的名字。”李白猜测,“层次,是为承接递进,这个需求层次理论,莫非是指不同需求的承接递进?"
贺知章微微一笑:"听起来倒也有几分意思。"他们一起抬头,听水镜继续讲解。
【马斯诺是美国心理学家,他将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简单来说,生理需求就是要满足衣、食、住、行等基本生存需要;这个满足了之后还需要什么?安全。要保证不受外来伤害,当然也包括财产安全、工作职位保障之类的,这两个层次都是物质方面的。
物质有了,精神也需要满足,所以第三层是爱和归属感,包括亲情、友情、爱情,你需要有归属感;
接着,你还需要获得自尊,需要获得别人的尊重;最后就是自我实现,这是最高层次的需求,你要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要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个人价值。
李白是个富二代,吃穿不愁;本人又习过剑术,按说狭义上的安全也没问题:他交友遍天下,第一次婚姻又非常美满,情感归属应该也不缺;至于尊重,看看李白的粉丝有多少就知道了。
很明显,李白现在已经走到了第五层,他追求的是自我实现。】咸阳宫。
听完解释的赢政不禁点头,这名称虽然新奇,但也不难理解。他当年在赵国做质子,最基本所求便是要满足生理和安全需要,接着他需要爱与归属,他想回到秦国,他需要尊重,他需要一展自己的理想抱负,告慰秦国历代先君。
如今,他要的是天下一统,要四夷咸服,要大秦文昌武盛。他早已将自己的名字和大秦融为一体,秦的壮大,便是他追求的自我实现!
未央宫。
刘彻也听得心头一片火热:是的,自我实现。他为大汉天子,高祖苗裔,他要替大汉开疆拓土,赢得当时后世的尊重。他要匈奴再不敢挥师中原,他要边民再不受流寇之苦,他要尽到一个君王应尽的责任,也要实现一个君王必须实现的自我价值!
太极宫。
贞观君臣也有自己的看法——"‘合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外邦学说,与古代先贤所言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房玄龄捋着胡须叹道。
孔颖达心中激动: “自我实现,便是孟子所说的兼济天下啊!”
他试着按水镜中的语言表述:“个人如此,为君治国亦是如此。要满足天下万姓的生理、安全需求,使人人有归属感,人人有自尊,人人皆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如此,大同盛世不远矣!”
他这一番话说得李世民心情激荡,正值壮年的太宗陛下目光灼灼: “孔大人所言甚是,这是朕的价值,也是天下人的追求!"
长安院落。
李白忍不住站起身来,他的追求,他的理想,后世人真的读懂了!成都,浣花草堂。>老年的杜甫双手轻颤,他想起李白昔年的诗,人人皆说他是天上的仙,可曾看到他在尘世的辗转追求?
诗仙心上,亦有苍生;理想抱负,俱是黎元。
他想起自己,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那是自己抱定一生的愿望,可如今,这番价值还能实现吗?
北宋。
王安石目光坚定:他读圣贤书,食君王禄,便要将自己的所能发挥到极致——变法,强宋。虽千万人,吾往矣!
南宋。
陆游目露哀伤,壮志难成,浮萍无依,又负表妹深情,他这一生,何曾圆满?
当然,水镜之下,更多的百姓却是露出了似懂非懂的表情:原来这五个层次,便是他们一生所求吗?微末如他们,也会有个人价值,也能实现么?
来自后世的理论在诸天万朝人心中掀起微澜,水镜里的楚棠还在继续。
【那么要怎样实现这个抱负呢?他需要做帝王师,或者成为帝王身边的肱股之臣,他得是管仲,是苏秦张仪,是张良萧何,是房玄龄杜如晦……他要参与政治。
但很显然,一个翰林供奉,尤其是玄宗朝的翰林供奉,是没办法参与政治的,皇帝一般也不会向他问政。
慢慢地,李白自己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无论他离皇帝多近,无论皇帝对他如何荣宠,他也只是个文学侍从而已。
之前我们说司马相如是汉武帝的御用文人,但他被封为郎官,后来替武帝出使西南夷,写下《难蛋父老》,说服当地少数民族与汉廷合作,为西南边陲的稳定与开发作出了不少贡献,司马相如是能够参与到国家大事中去的。】
汉初。
刘邦眼睛一眯: “子房和萧何,那是乃公手下的大才!”未央宫。
主位的刘彻心情颇好地露出一个笑脸,蜀郡的事司马相如处理得确实是漂亮,当地稳定,西南夷归附,既扬了汉廷声威,又彰显德化。司马相如是蜀郡人,确实更适合处理那边的事物。
汉武帝隔空鄙视了一把唐玄宗,哼,朕才不会埋没才士。
随后,他又满意地看了司马相如一眼,笑得满面温和: “看来朕需要给你多派点事务了。”
猛然被两个大礼包砸中的司马相如一愣,随后立即拜下: “臣谢过陛下信任,必将竭尽所能,不负陛下重托!"
太极宫。
李世民看着殿中的臣子也是心情颇好,明君贤臣,方是兴盛之兆。
【这里其实就有一个矛盾,像蒙晏老师说的,李白以国士自许,唐玄宗却以文士待之,这二者之
间是不可调和的。长此以往,李白自然落寞万分。
入京第二年,李白在院落里自酌自饮,或许是酒意使然,又或许是心中郁结,他乘兴写下了又一首名篇——《月下独酌》。】
曹操眼睛微瞪: "他怎么还有?!"这李白怎么有那么多传世名篇啊!
谢灵运望着水镜,见识过《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倘恍,又见识过《蛋道难》的奇崛,这首诗,又会有怎样的惊人之想呢?
水镜上出现一排排文句——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刘宋。
谢灵运发现自己错了,他以为李白的诗总是奇崛阔大,可没想到,那人也有这样的清丽至情之笔。透过文字,他仿佛看到了几百年后的长安城中,白衣的诗人举杯邀明月与自己的影子共饮,且歌且舞,如谪仙潇洒,又似失意的人落寞。
刘宋代晋,他在新朝多有难行,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岂止是百代之下的李白?谢灵运举杯,与那个遥远时空里的诗人对饮,就像看见另一个自己。
齐地。
杜甫低头轻叹:“‘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看似三人,却实为一人,李太白在长安,孤独啊!"
他隔着烟树眺望长安城,心中慢慢做下一个决定——他要去长安,访李白!
【李白孤独吗?他是孤独的,尽管此时他正处在人生最风光的时刻,他却仍旧感受到一种莫大的孤独。
白天,他可以出入官禁,结交王侯,可在夜色下,他只有一个人,与他相伴的除了天上的明月,就剩自己的影子。
他又想要乘风归去了。】
北宋。
苏轼深以为然:“玄宗即不肯重用他,他的性子必然为奸馋小人所嫉,看似鲜花著锦门庭鼎沸,实则并无一个知交,李太白此时,想必已经生出辞官之心了。"
苏辙道:“太白性情却是有些不合时宜,然则如果他当真有现实的考虑,他的逸兴便无法遗飞。”“子由说得是,太白若和光同尘,我等便没有好诗了。
【李白的生命中始终都在追求进退之间的自由,进可立足朝堂,一展抱负;退可以寄情山水,酒月为伴。或许,我们可以用苏轼的一句词来概括这种状态:
用合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长安院落。
李白轻声咀嚼苏轼的那句词,忽而畅快地大笑起来: “好!说得好!用舍行藏何必拘束?苏轼是我道中人!"
孔子有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既然圣上不肯用他,他何必再留在庙堂?李白心中一片畅快,不知什么时代生出了这般和他脾性相投的人物,若是可以,真想与他对酒谈诗,不醉不归。
寻阳。
年老的陶渊明面露欣然,他这一生与尘网浮沉,进退反复,最后终究是选择栖居田园。用舍由时,行藏在我,入世出世,终究只在自己的权衡之间啊!
南山之上,有秋菊悠然绽放。袖手何妨,闲暇处,自有好江山。
北宋。
苏辙双眼放光:“兄长此句甚妙,超然洒脱,有庄周之概!”苏轼一边觉得微妙一边忍不住露出笑脸:"不知全词如何,水镜如今所提俱是断章。"而且还全是后来的他写的。
“全词自然也是甚好!”苏辙对自家哥哥非常有信心,水镜已经提到兄长几次了,他有预感,后面一定会有兄长的作品!
【天宝三年,朝堂之上暗流涌动,贺知章告老还乡。贺知章是李白在长安唯一的知心朋友,他一走,李白也萌生了退意。
皇帝不曾重用他,因为天性傲然,权贵也开始排挤他。李白看到了自己前路的幽暗,他终于决定上书请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