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倒也不是说他现在就要掺和进那些明争暗斗里面,只不过屿哥儿是长公主的儿子,不看僧面看佛面,在不影响他自身的情况下,他是能帮则帮。

    长公主的目的是笼络读书人,这些官学的学子们也是读书人,还是未来会踏上科举路将来进入朝堂的那一批人,若是能让学校的读书人偏向长公主,从基层入手,何愁不能成事?

    不过也不急,此事还需得同祝世维和黄娘子商量一番,到时要如何操作再谈。

    往日自修课一放课,孟冠白是最积极的,会连番催促谢景行几人去饭堂吃午食,毕竟都是十几岁的年纪,又读了一上午的书,早已是饥肠辘辘。

    今日他却是反其道而行之,绝大多数学子都在向上往饭堂而行时,他则拉着丘逸晨几人反往山下府学大门而去。

    谢景行和寇准规对视一眼,无奈跟上。

    谢景行无奈的同时还有隐隐一份自得,莫非他的心性也倒退回了十几岁不成,不就是一份期刊吗?想当年他在大眼仔上几百万粉丝,也没见他有这份自得。

    甲乙丙三级班级中,丙级班的课室离着山门最近,也就是在整个府学中位置最低的。

    其次是乙级班,最上面的是甲级班,甲级班上面才是祭祀的庙宇。

    这对丙级班和乙级班学子来说,也是一份激励,能升到更高层级的课室,就会往上而去,若是退步,只会往下行。

    他们到府学山门时,山门外已经有不少府学学子的侍从或家人等着,不过相当大一部分人都是空手而来。

    吕高轩和丘逸晨族叔派过来的人满脸沮丧和懊恼,“我们去的也不晚,可是其他人到的太早了,我们没买到。”

    吕高轩和丘逸晨脸上同时涌现出失落,丘逸晨连声问道:“怎么会没买到呢?难道同竹扇一样,期刊数量也很少吗?”

    携同而来的两位侍从对视一眼,回道:“听说不少,每一期期刊都有一千份呢。”

    “一千份?那怎么还会抢不到?”丘逸晨脸上满是不可思议。

    谢景行心里算了算,只算府学就读的学子,就有几百余人,而府城除了府学,还有其他众多书院、私学和义塾,再算上本就赋闲在家的文人,一千份属实不算多。

    另一边东张西望的孟冠白这时才找到了他府里前去买期刊的侍从,那人衣衫凌乱,脸上甚至有一道明显被指甲抓伤的痕迹,他咧着嘴跑到孟冠白跟前,“少爷,我抢到了。”

    他双手空空,手却一直横在胸前,直到到了孟冠白面前,才将被他一直护在怀里的期刊小心拿了出来,递给了孟冠白。

    他为了这本期刊,可是被许多人拉扯都坚持往前,才能从那许多壮实汉子、仆妇里将这本期刊买回来。

    孟冠白接过来,喜笑颜开地说:“居然抢到了。”一把拍拍侍从的肩膀,“干得漂亮,回去有赏。”

    侍从就知道二公子大方,咧嘴笑开,他再存两年钱,也有钱娶个媳妇了。

    旁边有许多没有买到期刊的人,眼神幽幽地看着孟冠白手里的那本期刊,孟冠白视若不见,挥手让侍从回去了。

    萧南寻也从他府里的侍从手里接过了一本。

    发现一旁空手的学子隐隐有围过来的趋势,谢景行拍了一下孟冠白和萧南寻,“走,先离开这里,再找个地方细看。”

    孟冠白和萧南寻也见着了蠢蠢欲动的学子们,幸亏他们来府学的时日较短,与府学学子不熟,其他人碍于面子,没有直接过来搭话。

    吕高轩和丘逸晨一人一边,几人将孟冠白和萧南寻围在中间,准备往府学里头去。

    “谢小郎君。”

    刚转过身,谢景行听到了一个耳熟的声音,他转头看过去。

    屿哥儿府里那个眼熟的门房从人群之中钻了出来,怀里还抱着几本书样的东西。

    谢景行几步走过去,“怎么来府学了?来找屿哥儿?”

    门房摇摇头,将怀里抱着的几本期刊递给谢景行,“昨日这些期刊全被锁在库房里,黄娘子也疏忽了,今日开箱将期刊取出来时,特意拿了几本放在一边,让我这时给小郎君送过来。”

    谢景行将怀里几本书数了数,一共六本。

    一想就知道,黄娘子应是打探过他同寇准规几人交好,为他们一人送了一本过来,想得很是周到。

    谢景行手上抱着书,便只对门房点点头,“多谢。”

    两人也算是熟悉,谢景行甚至还开玩笑问:“你难道不只是门房?怎么还兼顾跑腿的?”

    门房挠挠头,“是黄娘子料到今日商行的人手不一定足,就从府里多叫了几个人过去帮忙,我也被挑去了。”

    谢景行问:“那现在是忙完了?”

    “忙完了。”门房心有余悸地拍拍胸口,“我还是第一次去天下商行里,就见到这么大的阵仗,谢小郎君你是没看到,去买期刊的一个个人只往门里面撞,若不是徐护卫他们帮着维持秩序,商行门都得被他们撞开。”

    边上还未离开的孟、萧府的侍从居然也很是赞同地点头,他们排在人群中时,直被身后的人挤得身不由己往前,这也是幸亏买到了,若是没买到可不平白受了一次罪?

    他们险些被挤成馅饼了,连脸都被不知是谁抓了一道。

    见到谢景行怀里抱着足足有六本期刊,边上府学的学子们眼里更是炙热,有几个人已经跃跃欲试往这边走过来了。

    谢景行连忙辞别门房,被寇准规几人一起拥着离开了。

    幸亏也不止他们手里有,除了孟冠白和萧南寻派的人幸运地抢到了期刊之外,府学学子中也有家里人抢到后,给送到了府学来。

    相比谢景行这几位生面孔,肯定是相熟之人之间更好开口。

    谢景行几人才得以从众人的俯视眈眈中脱开身,没有直接去饭堂,而是去了边上游息区的一处亭子。

    谢景行先是将怀里的期刊拿出来,给还没有期刊的寇、丘、吕三人一人分了一本。

    此时府学的学子们要么已经去了饭堂,要么还在课室温习功课,少有人来游息区,拿到期刊的几人迫不及待将期刊翻开。

    “天啊,真的是华夏诗合集。”孟冠白迫不及待地连翻几页,全是往日在竹扇上题的诗。

    翻到李白的《秋日登扬州西灵塔》,他甚至眼睛都挪不开,题有这一篇诗的竹扇正是他没买到的。

    当时题有《秋日登扬州西灵塔》的竹扇,通州府府城的天下商行只有三把,等他得知消息时,早已被不知哪些人买去,只后来隐隐传出来了有这么一首诗。

    他今日才是第一次见到此诗的全貌,忍不住将其从头至尾读了一遍,读完后心中只觉荡气回肠。

    豪放洒脱惟有李白。

    其他几人也都迫不及待将期刊翻开,沉郁顿挫的杜甫诗篇,朴素自然、不禁雕琢的陶潜诗歌,诗体总杂却将儒学思想贯于一生的江淹诗集,不凡的诗句全部集于手中的期刊。

    不止孟冠白,其他几人都是一读再读。

    那些诗全是经他之手默出来的,谢景行倒没如他们那般急切,而是将整本期刊在手中看了看。

    入手整本期刊并不大,他估摸着宽约只有四十分,长约六十分,用现代的测量单位,大约就是宽一百四十毫米,长二百零毫米左右。

    约莫是将一整开纸,切分为六十四开纸的大小。

    封面页上左侧排头用大字印着“大炎朝诗歌杂事谈”的期刊名字,下面另印有天下商行主办,还有一行小字,“若有翻印,究其罪责”。

    再之下,占有整个封面页绝大部分面积的,便是三行期刊宗旨,“刊登华夏诗歌作品,繁荣大炎诗歌创作,丰富百姓精神生活”。

    另外,还在右上角印着“甲午年第一期”。

    今年是泰安二十二年,换算一下,正好是甲午年。

    蓝底黑字,看着极为简洁。

    翻开封面页,扉页上有从上至下罗列着主编、副主编、编辑等人的姓名,排在首位的便是天外居士,接着紧挨着的副主编则是祝世维。

    其他的编辑人名,谢景行只扫了扫,都是他不认识人的姓名,不过不外乎是长公主麾下派来专门负责期刊的人员。

    第一个板块是“文豪论坛”,上书有顾青烈、洛樵子、霍子翁三位大家对不同诗歌的赏析,洋洋洒洒三篇文章,全是夸赞之言,恨不得将题中的几篇诗奉为千金不换的典谟训诰,就是谢景行这般吹捧华夏诗的人,也觉得比着他们,自己似乎还不够赤诚。

    紧随其后的第二个栏目是“华夏诗歌半月评论”,仍然是连续几篇彩虹屁,甚至比前面三位大家吹得还要离谱,连“宁可食无肉,不可无华夏诗”都出来了,甚至还有“文章千古事,唯有华夏诗”的词句。

    谢景行心想:失敬,失敬,看来自己对华夏诗的喜爱度还不够,他自觉及不上这几篇文章作者的百分之一。

    接下来就是“时事与新闻”和“法与人”,由谢景行亲自操刀写就,自不必多看。

    “谈诗论情”栏目他当时并没有插手,此时倒是翻开看了看,第一篇就是祝世维写的诗,不过他明显也参考了华夏诗的体裁,是一首仿杜甫的七律诗,祝世维倒也没选错人仿,他们两人都是忧国忧民,将百姓和天下放在心上的人,同样的,也都于仕途上遭遇过挫折。

    其他几人的诗歌谢景行同样只是大概看了看,作诗之人姓名都与前面的编辑重名,看来第一期的诗歌都是由祝世维挑选的人写成后内部投稿的。

    最后是“地方百姓说”,这个谢景行倒有些兴趣。

    果真是出自天下商行之手,报道里言道,某次天下商行商队途经江兆省,发现一奇妙植物,研磨后闻之可使人出现幻觉,却不害人体,清醒过来后只觉身心舒畅,有舒心清神之用。

    当地百姓初始以为那植物乃是灾物,弃之若蔽,通过商行随行大夫炮制,现已被引进商行售卖,该地百姓也多了一经济作物。

    谢景行看后只觉得奇特,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啊!

    这被当地称之为霍霍草的植物制成的货物,会有什么样的人才会去买?还有出现会幻觉,又是什么样的幻觉?

    想起在现代时,他曾听过某省某些蘑菇吃了后出现的小人跳舞的情况,该不会就是这样的幻觉吧?

    同那些蘑菇不同,霍霍草不止对身体没有坏处,甚至还有益,说不定还真有人去买,谢景行忽视掉自己心中的蠢蠢欲动,他身心健康,心态良好,完全不需要购买。

    他只将整本杂志大概翻了一遍,可却已花费了小半个时辰,谢景行抬头看了看日头,他们再不去饭堂,今日的午食怕是没有了。

    还有一整个下午都需要待在府学里读书,不吃午食可支撑不住。

    谢景行挨个拍拍其他几人的肩膀,他们都看得入神,“先收起来吧,今日散学后,回家想看多久都成。”

    孟冠白眼睛还盯在书面上,嘴里喃喃道:“不急,我再看看。”

    谢景行无奈,“你们不觉得饿吗?”

    才刚说完,不知谁的肚子便传来轰鸣声。

    众人齐齐失笑,期刊再好看,终归是不能顶饿。

    将期刊收进怀里,期刊本也不大,放在怀里后更不起眼,也不会有人再来拦住他们要借。

    到饭堂时,他们来得还是过于晚了,只剩些残羹冷炙,他们随意将就了一顿,便回了课室。

    回去路上,他们几人是顺着阶梯往下行的,没想到路上还遇到了不少府学学子,正捧着期刊高弹阔论,甚至时有点评里面的内容,为之争得面红耳赤。

    看来这份期刊真真是一炮而响了,说不得天下商行还得加印。

    他初始还觉得期刊可能会售不出去,现在想来,是他杞人忧天了。

    想到自己怀里还有多的两本诗刊,陈夫子是上完课才出去买,定是没买到的,路过休息室时,他专程往休息室去了一趟,送了一本给陈夫子。

    陈夫子确实去晚了,他到时,人都散得差不多了,有几个没买到的人还在同商行伙计纠缠,他没有掺和进去,叹息一声回了府学。

    他正在同休息室其他同僚哀叹,却没想到他没有做到承诺的多买一本送往课室,反倒是谢景行为他送来一本。

    上扬的嘴角忍都忍不住,连着休息室其他课室的负责教官也围了上来。

    谢景行没再多说,默默退出了休息室。

    到了课室后,谢景行没有藏着掖着,直接将多的另一本借与了其他学子传阅。

    “幸亏我们课室里有谢兄。”

    道谢的声音不绝于耳,几人围于一处,也顾不得人与人之间应保有距离,紧紧挨挨在一起,翻阅着一本期刊。

    =

    另一边,屿哥儿也听到了同窗之间的谈论,甚至也有人拿了两本期刊进来。

    他这才知谢哥哥同祝爷爷他们弄出来的那什么期刊已经发售了。

    不过,他只爱诗,上面的华夏诗他是首首都有的,还亲自抄写后,寄回京城送给阿父和哥哥,许多都已经倒背如流,倒也用不着去跟其他人争阅,只好奇地往那边看了看。

    他在府学里交的第一个友人是他的同桌时梦琪,此时他们正坐在一处闲聊。

    时梦琪往那边瞅了一眼,不感兴趣地偏过头,“也不知道是有什么好看的?一个个那么喜欢。”

    围坐的共有四人,除了时梦琪和屿哥儿之外,他们边上还坐着课室的另外两个哥儿。

    整个课室只有三位哥儿,就算屿哥儿应了时梦琪,同她坐了在了一块儿,与另两位哥儿分开在课室的一左一右,过了没几日,他们仍是处在了一处。

    温嘉温声说:“我也喜欢的,不过我不着急,爹爹肯定给我买了,等我散学后回去看。”

    他长相乖巧,说话也温温柔柔细声细语,幸亏他们离得近,才能将他的话听得清楚。

    一旁以手撑着脸颊的白苏打趣道:“是你爹爹给你买,还是你未来相公给你买呀?”艳丽的眉眼间满是逗乐。

    同时梦琪一样,他对诗也不感兴趣。

    温嘉脸一红,“你就别取笑我了。”想到自己的未婚夫,他连眼里都水润润的。

    时梦琪在一旁帮腔道:“苏哥儿难道就没有未婚夫?我可见着你那未婚夫前两日还日日接送你,前个才被你给撵回去了。”

    白苏性格大大咧咧,翻了个白眼,一点没觉得害羞,“那是他一天太啰嗦了,我就来上个学,嘱咐这,嘱咐那的,显得我还跟小孩子一样。”

    时梦琪同温嘉对视一眼,笑道:“他那是怕你被其他人骗走了。”

    白苏往桌上一趴,“管他是因为什么,我就是受不了他那般话多。”

    时梦琪看着旁边不说话的屿哥儿,眼珠滴溜溜一转,“你受不了你未婚夫话多,可我看屿哥儿听别人啰嗦,倒是听得挺高兴的。”

    屿哥儿双眼瞪得溜圆,完全不清楚怎么话题突然跳到了他身上。

    温嘉和白苏登时来了兴致,问:“屿哥儿不是说他还未定亲吗?”

    他们早时也都以为屿哥儿同他们一样,已经许了人家,听他已经十三岁,更是肯定他早已经定亲了。

    毕竟哥儿都是地坤,肯定早早就有媒婆上门,少有到了这个年纪都没定下的。

    如他们俩,未婚夫都是在他们刚满十岁就已定下了,皆是父母相看,选了又选。

    不过也问了他们意见,最后他们自己挑的合意的。

    不止他们,这间课室里只要是地坤几乎都已经定亲了。

    虽然同是地坤,哥儿却是及不上女子受欢迎的,毕竟女子在生育方面还是会比哥儿顺利,连他们都已定亲,更遑论女子地坤了。

    屿哥儿连连摆手,“我真没定亲,没骗你们。”

    时梦琪一把搂住他的手臂,靠在他肩头,仰头笑看他,“那你的谢哥哥呢?”

    温嘉和白苏异口同声,“那不是他哥哥吗?”

    相处这么久他们当然知道谢景行,屿哥儿每日提及他谢哥哥的次数,没有五次也得有三次。

    对谢景行的名讳,他们早已如雷贯耳。

    屿哥儿拍了一下时梦琪放在桌上的手背,“你可莫乱说,就是哥哥。”

    温嘉和白苏脸上都露出八卦的笑容,“快,梦琪,你说说什么情况。”

    时梦琪不顾屿哥儿的阻拦,将那日她同屿哥儿一起去见到谢景行的情形说了说。

    “哦~”温嘉、白苏二人打趣地看着屿哥儿,“还说只是哥哥。”

    第112章

    屿哥儿仍是说道:“时梦琪都是胡说的,她在乱猜,我和谢哥哥是自小一起长大的,我一人来文清苑读书,他难免会担心。”

    时梦琪一把放开他,双手撑住腰,故意道:“你可是知道的,我来府学读书,就是想找一个人品好又长相俊俏的读书人做未来相公,正在府学里挑呢,我以前担心你与你那谢哥哥有些情意,便没有考虑他,既然你说他只是你哥哥,我看你谢哥哥就不错,要不我就选他了。”

    “不行。”屿哥儿脸色一变,想也不想就反驳。

    “噫~”另外三人异口同声。

    屿哥儿才反应过来自己说了什么,脸上一红,逞强道:“反正就是不行。”

    他就是不乐意。

    谢哥哥都说了,不到十八不能结亲,那就得一视同仁,谢哥哥不到十八也不能想这些事情。

    他很听谢哥哥的话的。

    =

    还没等谢景行去找黄娘子和祝世维,事情发展似乎突然变了风向。

    自从期刊发售后,谢景行不止在府学里能听见学子们对华夏诗和天外居士高谈阔论,甚至在来回府学的短短路途中,也能听见百姓们有关期刊的言论。

    尤其是谢景行写的那两篇新闻,不过几天已经在整个通州府扩散开,这几日,谢景行已经听到了不少唾弃通州府前知府和卫庆省贪官的声音。

    通州府百姓们深受通州府前知府之害,本就对前知府深恶痛绝,这次新闻一出,又勾起了他们对前知府的厌恶。

    通州府前知府和卫庆省贪官污吏的事迹被天外居士写在了期刊上,还是新闻这种几乎能让所有人都懂的文体,从而能让他们的所作所为被全天下所知,被天下人唾弃,通州府百姓无不额手称庆。

    连回家后,周宁和谢定安也都提到,近日来汤圆铺里吃汤圆的客人对期刊也时有谈论,甚至连天外居士的名号在百姓口中提及的次数也变多了。

    若说以往天外居士的名号还多在读书人之间传扬,现在却几乎是全大炎朝的百姓都有所知晓。

    不过让人意外的地方不在百姓,百姓口中提及天外居士时,十之八九都是赞扬和吹捧,过往在读书人之间也是如此。

    可最近谢景行却常常有听见读书人谈起天外居士时,言道天外居士也不过尔尔。

    这股变化从何时开始,谢景行并不清楚,等他知晓时,已经波及到了府学学子。

    府学学子在对天外居士的看法中,隐隐已经分成了两派。

    连一心只知读书的寇准规几人都曾听过,足以说明此次分歧扩散范围之广。

    “天外居士除了将华夏诗传播到大炎朝之外,并无其他自己独作诗歌和文章传出。”

    “此次期刊上不是就有天外居士写的两篇新闻吗?”

    “确有天外居士亲笔所述两篇新闻,可那新闻却是通篇白话,文不成体,分明是平常初识字的百姓也能写出的孩童之作,凭何能被天下读书人和百姓所追捧?”

    谢景行几人走出课室时,课室里还有人在争论,他们没有参与其中,兀自闲庭信步。

    可哪里只是课室里同窗在争论,出了课室,谈论的学子们甚至更多。

    “分明是沽名钓誉之辈,若有真才实学,何不现身人前,偏却要躲在天下商行之后,以华夏诗骗得贤名,可他写出的这两篇新闻哪里又有才?”一位三十许的生员愤然而起。

    另一生员立即反驳道:“何为沽名钓誉之辈?若天外居士真是那等只看重名利之人,他记得有那许多的华夏诗,他何故要将来处一一说明?泱泱大炎朝何其之广,数之不尽的会写诗的读书人,又有几人能写得出一首比华夏诗更绝妙的诗歌?没有人去过华夏,也未有人得见华夏影踪,就算他将那些华夏诗全充作自己所作,也无人能寻到证据反驳,到时他的才名不是传播更广?”

    “可终归那华夏诗不是由他所著,他分明就只是一一'役夫'。”

    “你这分明是胡言乱语。”

    谢景行几人路过争得面红耳赤的两人往上走,他甚至还有心思在心里翻译了一下,“役夫”不就是只在码头上搬运货物的壮劳力吗?用现代的话就是“搬运工”。

    好像也没说错,他就是华夏诗的搬运工,那位仁兄没必要为他生气的。

    明明是在为天外居士而争吵,他这当事人却显得事不关己,谁也看不出脸上一派淡然的谢景行,就是他们口中的“天外居士”当事人。

    他能听见别人的争论,紧随他身边的其他几人当然也能听见。

    孟冠白摇摇头,“这有什么好争论的?无论你再怎么争论也传不到天外居士的耳中,就算他知道了,说不定也不在乎,过些时日还得求着天外居士多默几篇华夏诗,又是何苦呢?”

    谢景行若无其事地看了他一眼,少年,前面你说错了,已经被天外居士本人听得清清楚楚了,不过后面的话却是千真万确,他真不在意。

    孟冠白虽然有时不着调,可这时却又显得大智若愚,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象所迷。

    丘逸晨往那边多忘了几眼,奇怪地道:“前几日期刊刚发售时,府学里学子明明对华夏诗和天外居士都是一片赞叹声,何故短短几日就出现了此番变化?”尤其是那些说道天外居士不是的人,这态度转变也太快了。

    孟冠白停下脚步,诧异地问:“你还不知?”

    丘逸晨和吕高轩对视一眼,两人都问:“知道何事?难道真有源头?”

    他们一直住在府学里,同寇准规一起,日日课室、饭堂、藏书楼、斋舍四点一线。

    以往只有他和吕高轩时,还会得出些闲工夫去游息区对弈或观景,等寇准规同他们住在同一间斋舍后,恨不得连吃饭时都捧着书看,被寇准规勤学的劲头所感染,他们也跟上了寇准规的步伐,除斋舍外的游息区再没去过。

    别说他们了,谢景行也不知。

    对这种急剧的变化,他虽并不在意,可也有些好奇,到底是何原因,导致此时府学的部分学子从原本的吹捧天外居士转为贬低。

    孟冠白将手里的竹扇一收,敲在手心上,“走,我们去游息区说。”

    他最近也被逼得狠了,边上这些全是读书狂人,府学中午明明有近一个时辰的休息时间,他们一行人居然全将时间花在了藏书室看书。

    他连游息区的花儿开没开都不知道,还有水月亭下停凤泉里的锦鲤饿没饿到也不清楚,干脆趁此机会将这几人往游息区拉,别成天沉浸在书本里。

    读书得张弛有道!

    几人便一同去了游息区,到了停凤泉旁的水月亭。

    仍是同谢景行两人上次来一样,绿柳未变,锦鲤怡然。

    上了二楼,除了孟冠白和谢景行,其他几人都是第一次来。

    上去后,入眼便能看到隔壁女子、哥儿的读书院落,谢景行往那边多看了几眼,屿哥儿此时就在那边。

    文清苑女子哥儿们许也是散课后刚用完午食,正三三两两聚在不同地方或弹琴或对弈或投壶。

    丘逸晨奇异地问:“原来文清苑就在这处?”

    他已来府学大半月,当然知道府学里有一处独立的文清苑,是用来专供女子和哥儿读书的地方,教官和杂役全部都是女子。

    只不过两处分开,他只顾着读书,也不知道文清苑所在何方,今日无意间却发现了。

    孟冠白只往那边看了一眼,随即不感兴趣地收回视线,兴致勃勃地问:“你们不是好奇为何此番府学学子会有此变化吗?”

    将其他几人的注意力全部招来了自己身上,孟冠白才说:“我就跟你们说了,不要一心只读圣贤书,有时外界传闻也要多注意,这般重要的事你们居然都不知道。”

    说白了,孟冠白就是爱八卦,还要带着他们一起八卦。

    孟冠白又将扇子展开,拿在身前摇了两下,这还是第一次其他人都不知晓,只能等着他告知的情况,他少不了要得瑟一番。

    丘逸晨看不得他翘尾巴,他是不知,谢景行几人也不知,可他见萧南寻一点不好奇,分明是知道的,没有管孟冠白,转头看向萧南寻,“萧兄,你可也知?”

    萧南寻点头,正欲说话,便被孟冠白立即阻拦,“哎,萧兄别说,我来。”

    “逸晨,你小子就是看不得我好。”孟冠白拿着手里的扇子伸过去,想要敲打丘逸晨,嘴里愤愤然。

    谢景行张手拦住,任由丘逸晨躲去了他身后,不咸不淡地说:“那你就说,非要在那里卖弄。”

    孟冠白看了谢景行一眼,不情不愿地收回了扇子,

    也不知谢景行近日怎么回事,天天拉着他看书,就是在藏书楼里也不放松,他只要稍微分神片刻,就会被谢景行敲打。

    分明他年纪比谢景行大了几岁,却反而被谢景行管住了,他又不敢辩驳谢景行,只能委委屈屈地跟着他们一同勤学。

    不过,孟冠白已经习惯谢景行的态度,转瞬间眉目飞扬地道:“在天下商行发售期刊的第二日,京城的翰林修撰冯文州便写了一篇文章传出。”

    孟冠白清咳一声,开始背诵:“夫言道天下以文为胜,以经取士,非以诗为豪,莫谈以利与诗……文有规格,非三言两语独以成篇,白话以粗鄙之语……”

    仿佛生怕萧南寻抢了他这份差,孟冠白一口气将整篇文章全篇背诵完,才深喘口气,看向其他几人,“你们品品。”

    谢景行不用品,这篇文章几乎是在指着天外居士的鼻子骂,言道他不配称之为文人,更不配被天下读书人尊崇。

    将无用的废话剃掉,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都是在说,大炎朝虽喜爱诗歌,可科举取士仍然是以文章为重,自然文章是重于诗歌的,且天外居士只是华夏诗歌的搬运工,诗还不是由他所写,甚至天外居士还利用不是他亲手所写诗篇行商贾之事。

    被期刊印出来的不过只是两篇用白话文书写的新闻,更是粗鄙,居然有人将这等无才无德之人作为贤者大儒,他耻与这等无眼之人为伍。

    整篇文章将天外居士批得一无是处,甚至担心天外居士将整个大炎朝读书风气毁于一旦,若是天下读书人将来全将诗歌放在首位,再不重视文章,将来文不成文,朝廷又如何取士?

    唯恐全天下读书人被天外居士带偏赛道,忧国忧民之心全注于此篇文章之中。

    天外居士包藏祸心,而他才是真正为全天下读书人考虑的人,这一番拉踩,简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谢景行却连眉毛都没动一下,他倒是更加好奇另一件事,“一位翰林修撰写出来的文章能这么快就传遍整个大炎朝?”

    若他没记错,翰林修撰只是从六品,就算是考中状元后才被授予翰林修撰一职,才学过人,这一篇文章造成的影响范围也太广。

    这明显不是长公主一系,不然能如此旗帜鲜明地与长公主打擂?不论其他,天外居士分明是长公主一方,会如此针砭天外居士,绝不可能偶然。

    在场所有人全朝他看过来,眼神奇异。

    少倾,萧南寻摇头哂笑,“看来谢兄向学之心纯粹,全不将读书以外的杂事放在心上。”

    这是在夸他,还是损他?

    寇准规解明了他的疑惑,“只是翰林修撰的一篇文章确不至于如此,可这位冯翰林修撰乃是壬辰年会试第五,又由何大学士钦点的新科状元。”

    殿试虽由皇帝主考,可在任的泰安帝属实懦弱,怎么敢反驳何大学士的安排,不知状元,新科进士的排名全是何大学士决定的。

    “何大学士乃是当今太后之父,晟王外祖,大炎朝朝廷还在位的三朝元老之一,既是内阁次辅,还是本朝太师,说一句权倾朝野也不为过。”

    谢景行被他嘴里一连串的名头镇了一下,才反应过来,大炎朝的官职同华夏的明朝,九品十八阶的官制体系,也设有内阁,虽然内阁首辅也不过是正五品,但是阁老却都兼任其他官职,这位何次辅兼任的太师可是正一品,由此可知,内阁阁老可以说是虽无宰相之名,却也手握实权。

    萧南寻也道:“朝廷前两次的会试都由他主持,取士名额增多也是由何次辅上谏后,经朝堂中人商量同意的,深得天下读书人的爱戴。”

    这是双方开始斗法了,看来大公主通过天外居士拉拢读书人之法显然已初见成效,不然不会出现如此一篇文章,明显对标天外居士。

    “这是要逼天下的读书人站队吗?”谢景行冷不丁抛出疑问,听清的其他几人俱是一惊。

    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可没有人会同谢景行一样,将之言明于口。

    孟冠白先是惊恐地看着谢景行,良久才大笑道:“谢兄乃真勇士也。”敢为人所不能。

    可不就是为了逼人站队吗?

    萧南寻一敛眉,反问道:“那谢兄所站为何方?”

    谢景行勾起唇角,双眼紧紧盯着萧南寻,坚定地道:“吾读书之初心,不为民,不为利,乃是为民。现在我虽已考中童生,却仍是大炎朝的百姓,就算我将来科举及第,未及人臣,也同样是大炎朝的百姓,百姓在哪方,我便在哪方。”

    五人俱是震撼无言,周围静默无声,忽地,萧南寻长日面无表情的脸上也跟着扬起一抹笑,“吾与谢兄同。”

    寇准规一直盯着谢景行,眼都不眨,直至双眼酸涩,才终于垂眼。

    他有读书的天赋,也爱读书,因为他执意进学,举全家之力才勉强供得起他读书。

    他的初衷只不过是能有一方天地供他读天下书,赏遍天下文豪之文章。

    不能比较他和谢景行谁读书的初衷更为纯粹,可他听得谢景行此言,却忍不住心生波澜,久久未平。

    其他几人俱是若有所思,可已快到下午上课时间,几人只得回去课室。

    在谢景行一行人的身影消失后,离他们不远处的一处亭台二楼,站起了两道人影。

    “好一句初心为民,民在哪方,他便在哪方。”身穿青色长跑的老人捋着胡须,笑道:“他便是子方口中所言的谢景行?”

    子方乃是陈夫子的字,山长年长,德才兼备,自然可以直接称呼陈夫子的字。

    谢景行几人都还未取字,亲近之后,可以叫名,也可以互称某兄。

    陈夫子向前一步,“确是谢景行。”一向严厉的脸上此时也带着一抹笑意。

    转头看向身旁的老人,“山长以为他如何?”

    山长一笑,“此子心思坚定,若能得遇良机,未来不可限量啊。”

    山长眼里精光一闪,往后退回刚刚两人对弈的石桌旁,问:“子方,将你方才言道的记笔记之法来同我细细言说。”

    陈夫子也跟着过去,他本是想等下次文考后再同山长言说,没想到今日他在此同偷得浮生半日闲,自己与自己对弈时,山长也到了此地。

    两人对弈,无意间他提到了记笔记之事,还未多说,就被谢景行几人的到来打断。

    现在看来,山长似乎对记笔记一事甚有兴趣。

    =

    谢景行可不知道自己已经在府学山长那里挂上了名,如往日一般,散学之后在府学山门等着屿哥儿。

    文清苑散学时间会比汉子这边晚一刻钟,是故意错开时间的,毕竟文清苑这边的女子哥儿个个都有家人来接送,若是和汉子一同散学,一起挤在山门,到时说不定会惹出岔子。

    接到屿哥儿,谢景行就觉得他近日兴致格外高昂,脸上笑意也比往日更盛,走路时,不时还会蹦哒两下。

    “屿哥儿今日怎么这般高兴?被夫子夸奖了?”谢景行侧身让过了身后一辆接送的车架。

    一辆辆马车接连驶离府学,两人才走上了路中央。

    屿哥儿回过头看他,“不是。”

    他眉角眼梢都带着丝得意,歪头躲过垂下的柳枝,屿哥儿抬手轻折了一片柳叶,又将其放在唇边吹走。

    看着柳叶飘飘荡荡地落进了旁边河水里,屿哥儿才道:“今日同窗在课室里说了天外居士的坏话。”他侧眼看了一眼走在他身侧的谢景行,又看回前方,“被我辩回去了。”

    谢景行一怔,“坏话?”

    屿哥儿抿了抿嘴,道:“有人言天外居士不堪为文人。”

    那些人又知道什么,天外居士才不过十三岁,就能记得成千上万的诗歌,还是县试、府试双案首,连期刊都是他所创,全天下又有几个人能比得上天外居士。

    想到此,屿哥儿一扫脸上的恼怒,骄傲地笑了。

    他们都不知道。

    第113章

    谢景行溜溜哒哒地往前走,他腿长步子又大,屿哥儿小步前行两步,他只需一步就能赶上,“那你是如何辩回去的?”

    屿哥儿回头看向谢景行,谢景行正含笑看着他,眉目在夕阳的映衬下熠熠生辉。

    被谢景行隐含宠溺的眼神看着,屿哥儿只觉像是要溺在那含笑的眼眸中,他怎么可能愿意让谢哥哥用这种眼神看着他人?

    时梦琪不行,谁都不行。

    旁边走过两位挽着竹篮的大婶,两人满脸笑意,一边走一边大声交谈,“哎哟,你家儿子可真出息,一日就能挣得四十文”

    屿哥儿被声音惊得回过神,不知怎的,脸颊微微发烫,有些不好意思地移开眼,用那张精致的侧脸对着谢景行,道:“我便回她何谓文人?”

    接着他沉下脸,模仿同窗的言论,“她言之'若要称得上文人,其人该有君子风骨才堪堪可配'。”

    他半侧过头,对着谢景行悠然一笑道:“我答她,论语有云'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方为君子',天外居士将华夏诗默出供大炎朝全天下人赏析,此乃胸怀广阔。亲善百姓,而不勾连小人,将法理融于新闻教化百姓,以百姓之忧为忧,不言而先从,乃是真君子。”

    谢景行停下脚步,怔怔地看向屿哥儿,面前的人眉目如画,却眼神凌厉,仿似他身前真站着那贬低天外居士的同窗,而他正为了维护天外居士的声名而与之战斗。

    屿哥儿继续道:“何为风骨?孟子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达皆是身外事,惟有道义是根本,穷不失义,达不离道,方为风骨(注)。天外居士不以华夏诗为己用是为义,利用竹扇兼济受税收翻倍而穷苦之百姓是为道,道义存于一身,风骨可比肩先贤。君子与风骨皆存其身,如此不是文人,谁人还敢称之为文人?”

    他义正言辞地将自己的话在谢景行面前又重复了一遍,才微微地垂下眼,悄悄看了身旁一动不动的谢景行。

    字字句句,声声入耳,少年清脆如山间清泉的声音响在耳畔。

    他本不在意的名声却有人比他更在意,心脏跳动的声音回荡在耳边,谢景行看着面前这张被夕阳的光照着显得格外夺目的精致脸庞,他们的距离很近,近到他能看到屿哥儿脸上细细的绒毛,阳光跳跃在绒毛上,也像是跳在他的心尖。

    抬手捂住剧烈跳动的心脏,屿哥儿的声音仿佛飘在云端,“谢哥哥,我说的好不好?”

    “好。”声音仿若呢喃。

    屿哥儿便笑开了颜,伸手过来扯住谢景行的手臂往前跑去,“我也觉得好。我刚刚好像看到前面有卖糖葫芦的,我们快追过去,给双胞胎买回去,他们非得乐开花不可。”

    不用双胞胎乐开花,谢景行觉得此时的他仿若被满山的花淹没其间,鼻间飘动着若有似无的荆棘玫瑰香味,那味道香得他失了神,被屿哥儿拉着向前,无法挣脱。

    两人果然在前面追上了卖糖葫芦的小贩,府学散学的时间正是大街上热闹的时候,买完糖葫芦后,屿哥儿看到边上还有一小摊上卖糖炒栗子。

    屿哥儿兴致勃勃地又捧了一兜栗子在手里,他也不嫌烫,拿起一颗剥开,将壳又扔回油纸袋,用两根指尖拿着送到了谢景行唇边。

    被唇边温热的触感碰触,谢景行恍若飘在半空的神志才飘忽忽落了地,他眼中闪过困惑迷茫,他刚刚是大脑神经短路了,什么花香?明明只有栗子的焦香味。

    张口将栗子叼进嘴里,“少吃点,待会儿晚食不吃了?”

    屿哥儿点头应好,手上动作却没停,剥开了一个又一个往嘴里扔,时不时还喂两个给谢景行。

    到谢家时,那油纸袋里的糖炒栗子只剩了袋底的几个,还得用手扒开栗子壳才能找着。

    双胞胎疯跑似地迎上来,从谢景行手里拿过糖葫芦,还被屿哥儿喂了糖炒栗子,确实如屿哥儿所说,两个孩子乐开了花。

    已经到了吃晚食得时间,双胞胎吃了这些,待会儿晚食就吃不下去了,谢景行正想教训两句,却被书房里传来的声音叫住。

    他转头一看,祝世维正从书房里走出来,他仍穿着常穿的交领直身,未带冠,俨然一副闲居的普通百姓面貌。

    谢景行快步过去,对着祝世维拱手行了一礼,抬头对上祝世维的笑容,“老师。”

    算算时日,他与祝世维已经近一月未见。

    屿哥儿也牵着双胞胎走近,惊喜地道:“祝爷爷,你也来府城了。”

    祝世维背着手道:“怎么?你们都能来,我不能来?”

    屿哥儿皱皱鼻子,“祝爷爷又说笑,你来我们只会高兴呢。”

    双胞胎在下面望着在,边嚼着嘴里的糖葫芦,边含糊不清地跟着说:“高兴。”

    祝世维揉了揉双胞胎的头,笑道:“知道你们高兴了。”

    周宁早已做好饭菜,谢景行两人一进门,他就和谢定安开始往外端。

    饭厅里传来了饭菜的香味,屿哥儿牵着双胞胎走过去,低头一看,一盘秘制豆腐,旁边还有脂麻辣菜,中间还摆着五味焙鸡,花蓝桂鱼,鸡汤煮千丝,一大桌子菜色香味俱全。

    “哇,周叔么,我今日来得正好,有口福了。”屿哥儿不一定每日都会来谢家吃饭,他随着自己兴致,有时来,有时不来,反正他饭量也不大,多他一个也不多。

    通州府处在大炎朝的西南方,虽然带个“南”字,却既不属于南方,也不属于北方,饭菜兼具两方特色。

    不过周宁也不是原来就会桌上这些菜色,是来了通州府后,渐渐同春闲巷的邻居相熟,邻居时常会做这些通州府特有的菜,一来二去,有时谈起来,知道他不会,热心的婶子就教了他。

    周宁便渐渐学会了好些通州府独有的菜色,桌上的花蓝桂鱼,鸡汤煮千丝,都是同对面张婶子学的。

    周宁对厨房的事情很是拿手,只是听张婶子说过两次,他便在家估摸着弄,没想到做了两次就成功了,味道还真好,尤其受到双胞胎喜爱。

    谢景行也挺喜欢的,每每吃到都会感叹自己运气好,穿到了一个饮食发达的世界。

    因为周宁琢磨着做菜,一天天的新菜色层出不穷,有时做得多了,他也不浪费,会送去给邻居吃,慢慢的邻里关系更是好得像是一家人。

    屿哥儿时不时往谢家来,也不担心菜不够吃。

    今日祝世维过来,周宁做出了近些时日他练手后最拿手的几道菜,谢定安又去外面买了石榴酒回来。

    谢定安仍是不擅喝酒,平日家里也就没有备着酒水,只能现去买,祝世维爱喝酒,他作为主人定是要相陪的。

    祝世维今日过来还有事,没有多喝,一壶酒他和谢定安一起,也只喝了小半,不过仍是宾主尽欢。

    饭后周宁和谢定安去收拾厨房,屿哥儿被双胞胎拉着到了外院玩。

    谢景行将祝世维带进书房,夏日虽天长,可散学后回来又用了一顿饭,天色已经隐隐暗了下来。

    到书房后,谢景行先点燃了烛火,才让祝世维坐在书桌后,他则立在一旁,才用完饭,他不喜立即就坐下。

    祝世维控制了饮酒的量,只是微醺,神志清醒。

    谢景行注意到内院过来了一道人影,是周宁泡了一壶茶过来,白釉青花的竹节柄壶被放在托盘里,旁边倒扣着两只同茶壶一套的茶盏。

    谢景行将托盘从周宁手里接过,放在了离书桌不远的圆桌上,谢家书房并不大,只有不到八平米,不过书房本就不能太宽敞,会伤眼。

    书房靠近外院的墙上有一面大窗,窗户本是靠木棍向外支撑的支摘窗,上半部分可以支起来,下半部分可以随时摘下去,谢景行觉得不便,前次找工匠打井盖时,顺便让改成了双面往外推的窗户样式。

    两侧窗户都是由冰裂纹样式棂花组成,是改窗户的工匠听周宁说家里有一学子在府学就读,提了建议,周宁同意后改的,冰裂纹代表着寒窗苦读,也预祝金榜题名,是个对读书人家顶顶好的寓意。

    上面未糊窗纸,双面通透,只在外间落了一层纱罩,既不挡光也可防蚊虫。

    书桌就是窗户下,有烛火照着,纱罩往两旁散开,外间月光也透过窗户洒落进来,很是明亮。

    翻过茶盏,为祝世维倒了一盏茶,又给自己倒了一杯,是莲心薄荷饮,入夜后喝,也不用担心受影响睡不着,周宁一向考虑周到。

    “老师,过来喝茶解解渴。”圆桌旁有两张官帽椅,祝世维顺手拿过书桌上的期刊,期刊是谢景行从府学里带回来的,坐在了椅子上,“你已看过期刊了,还合意吗?”

    谢景行道:“当然合意。”再好不过了,能在古代做出如此质量的期刊,已经远超他期待。

    祝世维端过清透微黄的茶水喝了一口,道:“满意就好,黄娘子担心做得不够好,来来回回折腾了三次,才最终定下了期刊的样式。”

    他用饭时喝了酒,饮酒后自然口渴,他干脆一口气将茶水全部饮尽了。

    谢景行又给他斟了一杯,“老师和黄娘子办事,自然是尽善尽美。”

    将茶端在手里,手指微动,茶盏在手里转了转,祝世维长叹一口气,“若是尽善尽美,又如何能让京城一篇文章流传如此之广?还影响了天外居士的名声。”

    谢景行没有意外祝□□提及此事,失笑道:“老师,总不能只让你们出招,却不让人家回手吧,天下可没这般道理。”

    祝世维抬头,谢景行眉目含笑,神色从容,确无一失一毫的怨怼,“倒是我魔障了,还不如你一个十几岁孩子想得开。”

    谢景行双手抱臂,嘴角微扬,促狭道:“文章里批评的是天外居士,我只是通州府府学里一个小小童生,那名满天下的天外居士又与我有何等关系?”

    又安慰道:“老师也别放在心上了。”

    谢景行见祝世维眼里还带着丝愁闷,想了想,便干脆转移话题,“他们能写出这样一篇文章出来,都顾不上遮掩,应该是老师们做了什么事情,逼迫地他们不得不如此吧?”

    那冯文州虽只是一翰林修撰,却是由何次辅点为新科状元的,若他们之间没有些关系,为何不提拔其他人为状元,更何况,何次辅乃是主考官,也便是当次春闱所有考生们的座师。

    翰林修撰虽不过是从六品,后面却站着正一品的内阁次辅,明眼人都能看出这冯翰林修撰是由何次辅派出来的马前卒。

    若非如此,仅是一篇文章,不会在期刊仅发布几日后就传遍了全天下,闹得天下读书人为之议论纷纷。

    祝世维犹豫了一下,过往他们办事虽借助了天外居士的名头和华夏诗,可是朝堂里那些阴私是没有与谢景行诉说的。

    谢景行也从未提及过,那便是他并不想深陷其中,可此次是谢景行却主动提到,祝世维便不隐瞒,徐徐道:“你也知通州府前知府与卫庆省贪污之事,这两件事全是由长公主派人检举并抓获的,相关证据也是侯爷和世子全力相保,才能呈于朝堂之上。”

    “就如此证据确凿的情况下,通州府前知府、卫庆省前总督和布政使尽管已经被押解上京,距今已有两月有余,几日前却仍只被关在刑部监牢里,尚未伏法。”

    谢景行愕然道:“为何?”

    祝世维冷笑道:“地方重臣在地方犯案,地方官员并没有权处理,只能会押解进京,受三司会审。”

    谢景行明了,大炎朝司法很是特殊,对各级政府有着不同的权限限制,如百姓犯罪,受鞭挞或棍杖,知县可判;受劳役徒刑或是流放需得上交至府城官员判决;受死刑,必送往京城经三法司定夺。

    若是官员犯罪,无论大小罪责,必须送往京城,有三司审理判决。

    三司乃是大理寺、刑部和都察院,谢景行没有打断祝世维的话,只凝神细听。

    “若是三司会审结果一致,可直接将结果交由皇帝过目,执行判决,若是三方意见不一致,便只能再行商议,若商议后还无法取得一致结果,便只能将三方意见交由皇帝裁夺。”

    “虽然是三司会审,可初审时以刑部和都察院为主,复审时才会与大理寺为主,而负责此案的刑部尚书恰恰又是何大学士门生。”

    “而初审结果,你猜是何?”祝世维嘴角挂着一抹讽笑,显然极为不满。

    谢景行摇头,“还请老师明言。”

    祝世维缓缓道:“不论主犯还是从犯,一律流放,主犯不许赎刑,从犯允赎刑。”

    大炎朝的赎刑制度,在定国立律时就写在了《大炎朝律》中,朝廷四品官员以上犯罪者可以通过支付一定数量的银钱减轻或免除一定罪责,但只许“赎及死罪以下矣。”

    流放在死罪以下,可交银赎刑。

    谢景行已经读过《大炎朝律》,其中明确规定“监守盗,不分首从,并赃论罪,一贯以下杖八十,四十贯处斩。”

    无论是通州府前知府还是卫庆省一众官员,所贪银财远远已经超过四十贯,论律该处斩。

    谢景行惊愕道:“这么明目张胆地包庇?能过得了长公主那关?”

    祝世维愤然道:“怎么可能?为了将这群人拉下马,英护侯世子可是不顾危险,以身诱敌,才能将那群人捋下官袍,送去京城受审,若只是流放还许赎刑,凭太后一党之手遮天,说不定过没几年,他们又能风风光光回到京城。”

    “如此判决直接就被都察院左都御史打了回去,官员犯罪初判虽是刑部和都察院共同主审,可却以都察院为主,刑部也无法,只能继续审判。”

    都察院左都御史也是前朝老臣,以顽固著称,却是个秉公执法的,既不偏向太后一党,也不偏向大公主一系,因为他在,长公主并没再派人插手。

    “刑部尚书无法,只能施以“拖”字诀,等待时机再寻方法,可没想到这期期刊一出,你那两篇新闻传遍大炎朝百姓之口,京城百姓也都是义愤填膺,都察院左御史不堪民怨,立即提审一众犯官,不出两日便作出判决,首犯从犯一律处以斩刑,罚没家产充入国库,犯官家眷,女子、哥儿罚为宫婢,男子流放。”

    因为大炎朝人口问题,大炎朝判罪时对女子和哥儿判决会轻一些,甚至家族中人犯罪,女子、哥儿乃是受牵连而获罪的情况,可以立即嫁人脱罪,罪不及出嫁子。

    若是不愿出嫁,多是罚为宫婢,后被罚往浣衣局等服役,待大赦或刑满可放规。

    “在天下所有百姓的期盼下,前几日通州府前知府和卫庆省总督、布政使才全部行刑,家眷也被流放戍边。”

    谢景行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如此贪官污吏,活该以死谢罪。

    至于他们的家属是否无辜?谢景行可不信那群犯官家属每日花用许多钱财,能不知是从哪里来的?既然用了贪污的银子,付出代价也是合理。

    祝世维继续道:“若没有你那两篇新闻,说不定在刑部尚书和何大学士的运作之下,真能让他们被便宜放过,谁曾想只凭两篇新闻就能获得如此之大效果。”

    神色又变得严肃,“所以才会有那么一篇文章传出。”

    谢景行点点下巴,哂笑道:“我也不知会有如此效果呀,何故要冲着我来?”

    祝世维声音低沉道:“虽然他们都知此次事情是长公主所为,可天外居士却是握在长公主手上的那把刀,他们要动长公主可不只是一篇文章就能做到,但对付一个隐于天下商行之后的天外居士,在他们看来却并不费力。”

    “你看何大学士都没有亲自出手,只让他门下的冯修撰写了一篇文章。”祝世维脸色沉凝,显然不满将事情牵扯到了谢景行身上。

    谢景行看他气愤,笑道:“不用将我放在眼里,我就是一小人物,要动我还要大费周章,不显得他们跌份了?”

    祝世维被他逗乐,心里却缓缓想着:虽然是此事有长公主出手,可若是没有天外居士的那些华夏诗,甚至是天外居士那两篇文章,事情也不会如此顺利。

    天外居士可不是什么小人物,几乎可以说是以两篇新闻将通州府和卫庆省官场几乎换了一遍。

    被砍头的可都不是等闲之辈,不然长公主也不会先动他们。

    只说通州府前知府,虽然只是正四品,可却是太后亲妹妹的小舅子,还是礼部尚书的亲弟弟。

    卫庆省总督为从二品,封疆大吏,还是何大学士的弟子,右布政使也是明明白白的何大学士门生,左布政使孙宇义同何大学士明面上没有关系,可他却是吏部尚书的女婿,吏部尚书同昭勇将军是姻亲,昭勇将军又与何大学士有旧。

    孙宇义只不过是二甲进士出身,十来年时间就能升至从二品,吏部尚书没在其中出力是绝无可能的。

    不止如此,查案时还查出孙宇义在卫庆省任职时,前前后后往吏部送了不下十万两白银,这十万两银子是送给谁的,明眼人都知,可偏偏最后查出的居然只是个吏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一人可受不起十万两银子,又牵连出了吏部不少官员,其中也包括吏部考功司郎中。

    经此一役,吏部也可谓是大换血,可惜最后吏部尚书还是被保下了,只因御下不严罚了一年俸。

    不过,长公主本只想断掉何大学士手下几个人手,却没想到有如此大收获,现在吏部新上任的官员,在他们有所准备之下,几乎全换上了保皇党。

    这是自泰安帝登位二十年,他们第一次取得如此大的胜利。

    想到此,祝世维突然道:“你可知通州府新任知府是谁?”

    既然能这样问,那新任知府定是自己认识的,而他迄今为止唯一见过的朝廷命官,就是,谢景行脑海里缓缓浮现出一个人影,“是高县令?”

    祝世维往后一靠,“正是,在清算吏部考功司郎中时,都察院在寻找查获的证据中发现曾有不少新科进士得罪吏部官员后,久居京城,也未取得一官半职,高县令便是其中一位,还是其中殿试时名次最高的一位,乃在二甲前列。”

    高县令在殿试后,没有取得一甲之名,只得了进士出身,未被直接派官,而是又经过了一轮考评,被授予了庶吉士身份,后进入散管学习三年,经考评为一等,本该被授予翰林官,却被吏部压下,足足在京城蹉跎了十几年。

    都察院上报朝廷之后,朝堂震动,最后大都由泰安帝直接派了官,高县令高青锋苦尽甘来,被任命为正四品通州府知府。

    知府任命本也不由吏部选举,而由皇帝钦定,有理有据,何大学士和其党羽找不到由头反驳,再加之此次案子牵连盛广,甚至已经被百姓所知,他们再多插手唯恐引火烧身,只能避过锋芒。

    接下来,吏部新任官员和通州府、卫庆省一应官员的任命很是顺利不少。

    不出所料,这两天高青锋就要来通州府就值了。

    唯独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何大学士的反击如此之快,还是以天外居士开刀。

    想到此,祝世维眼里又溢出了歉意。

    谢景行知道这歉意的由来,不过他真没放在心上,他本也不是注重声明之人。

    外院屿哥儿和双胞胎玩闹的声音传进书房,谢景行嘴角带笑,怎么一个两个都比他更在意?反倒显得他的态度不合常理。

    谢景行安慰道:“不过只是一时,现在会对天外居士口出恶言的,本就是立场不坚定之人,才会被别人三言两语挑动,如此轻易挑拨,自然也能被我们拉回来。”

    而且,谢景行觉得其中本就有浑水摸鱼之人。

    现在大炎朝朝堂,明显是何大学士和太后更占优势。

    一是晟王是天乾,而泰安帝乃是普通人,再者,泰安帝膝下无一子女,百姓间早已有传闻泰安帝或许于生育有碍。

    泰安帝十四岁登位,距今二十年,虽未立后,却也置有三宫六院,后院嫔妃不少,这么多年,却连一个宫妃怀孕的消息都未曾传出,连朝堂中原来偏向皇帝的官员现在都有部分慢慢倾向拥护晟王登位,或是奏请泰安帝立晟王为皇太弟。

    不过是因为晟王还未大婚,也还未得一儿半女,朝堂中还有不少人仍是保皇党。

    而有心科举进入朝堂的读书人,心思不纯,心里稍有些成算的,只是想要早早战队,以此博得进入晟王一党的机会,心思更深的,甚至还妄想博得个从龙之功。

    毕竟在许多人看来,膝下无子的泰安帝再怎么挣扎,长公主无论如何倾尽全力保下他的皇位,皇位早晚还是会落在晟王手里。

    想得也太过早了些。

    可谢景行却不愿,只凭他对晟王少有的了解,就能看出他是无才无德且好大喜功之人,要为这样一个人卖命,他宁愿弃笔从农。

    祝世维眉目稍展,看着长身玉立的谢景行,他这弟子真是哪里都好,才思敏捷又心志坚毅,就是年岁还小了些。

    等谢景行长成后进入朝堂,不知朝堂又是何等光景?

    他们这些做长辈的,总得为下一辈好好搏一搏。

    “行了,不用安慰我了,我懂,为师真是痴长这么多年岁,但总还是有些用处。”祝世维掀开眼皮,因为年纪大而稍显浑浊的眼中射出精光,“今次我来找你还有一事,第一期期刊已经发售,下月期刊其他内容也都挑选出来,现在只剩新闻。”

    他将手里的期刊翻到扉页,手指划过上面的一连串人名,“虽然人手足,可新闻大家都不会写,还是需要你一手操办,底下的编辑暂时还未学到新闻的精髓,需要你再带几次。”

    谢景行应道:“没问题。”

    说回期刊,谢景行想到此前他想到的学习报一事,立即说:“新闻先不忙。“

    祝世维一愣:“为何?”

    谢景行立即将他关于将期刊当作学习报一样提供给府学课室学子一事说了说。

    “老师觉得如何?”

    祝世维听着谢景行所说,眼中异彩连连,当即一拍手,笑道:“当然可行。”

    “不过现在天外居士声名受损,那些学子也不知还会不会买账?”祝世维到底还是有些担心,毕竟新闻确实不符合大炎朝文体规范。

    怎么又说回这个问题了,看来必须得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才能放心。

    谢景行已经站了许久,干脆拖过一旁的凳子,坐在了圆桌对面。

    端起茶盏饮了一口,谢景行凝神细思片刻。

    不就是说他文体不合规吗?那就找个既能为百姓科普法理,又能堵住天下那些反对新闻的读书人悠悠之口的办法。

    其实并不难,只不过谢景行原并没打算如此,不过既然祝世维和屿哥儿等人都如此在意,也只能麻烦点了,他真不是想偷懒,是他的课业太多了。

    唉!谢景行心里叹了口气,怎么来了大炎朝居然还有加班,希望期刊那些编辑争气点,能早日学会写新闻,他也能早日脱离苦海,回到原来只用默诗、读书,闲时才写两篇新闻的日子。

    谢景行展眉含笑,道:“此事老师不必担心,我有办法。”

    祝世维欣喜道:“什么办法?”

    谢景行眸光微闪,道:“不急,明日我会将文章交于你,到时你看了便知道了。”

    祝世维目光炯炯看着谢景行,“行,容你卖个关子。”

    谢景行嘴角轻扬,“老师只需要回去同黄娘子商量将期刊送去学堂一事,这事也并不简单。”

    祝世维也知,若能将期刊送去学堂,对他们是大大有利,可要往哪些学堂,只送官学,还是所有书院、义学、私塾都送?

    是免费送?还是让学堂统一订购?

    每个学堂人员不一,若要送,又该送几本?又要通过哪些人对接?

    莫忘了,山长为教授,从九品,品级低,教官只能勉强算作不入流,可无论是府学的山长还是教官,可都算是朝廷的官员,若是私学,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读书人,甚至有才名远播的大儒。

    这些事情谢景行是完全插不了手的。

    本想留祝世维在家歇下,他却急着回去同黄娘子商议事情,推拒了。

    将祝世维和屿哥儿送走,谢景行同往日一般进了书房,只不过他没有从一旁书架上拿下昨日未读完的书继续读,而是取了张宣纸铺平在书桌上,将蜡烛凑近,研了墨,从笔架上取了毛笔,沾了墨,悬于宣纸之上。

    既然说他文不合规,那他便写一篇合规格的文章出来。

    天外居士名号传得远,可谢景行在通州府名气也不低,而他是如何传出才名的,不就是因为那一套《四书五经集注》吗?

    《四书五经集注》是由原文、注解和旁注组成,那他在写新闻稿时,也可以先用合乎规范的文体写一遍,又在旁边用白话文写一遍。

    八股文应付天下读书人,白话文供百姓们传读。

    第一篇文章,还是借由通州府和卫庆省案件,上次是获罪,这次是受刑,源头都是晟王为太后修建行宫和庙宇而让安平省三省税收翻倍一事,那便还是以此作文,还可以将他写新闻的初衷融于其中,他总得对得起屿哥儿为了他而同窗辩论的那些话。

    题目:“百姓足,君孰与不足”。(注:明朝状元王鏊)

    原文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此句是典型儒家思想,核心为“富民”,鲁国所征田税为十分之二税率,可如此鲁国国库也不充盈,甚至十分紧张,孔子弟子有若提出的意见便是消减税率,认为税率降低之后,百姓负担会减轻,百姓富足了,国家自然也就富足了,若是为了增加国库收入而强加征税,短时间内国库会充盈,但百姓会民不聊生,由此会使得鲁国国家经济逐渐衰退。(注)

    以“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破题。

    承题句为:“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

    接着是起讲句:“盖谓: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起讲句同样出自《论语·颜渊篇第十二》,不过是本章前面的内容,言道的是轻傜薄赋,偏偏晟王所为与之截然相反。

    起股第一股:“闾阎之内,乃积乃仓”

    起股第二股:“里野之间,如茨如粱”

    出题句由百姓转向君王:“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中股第一股:“吾知藏”

    中股第二股:“蓄诸田野者”

    后股第一股:“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后股第二股:“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束股第一股:“牺牲粢盛,足以为祭祀之供”

    束股第二股:“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

    连孟子都认为君王若有合理需求,才能向百姓借用,建行宫建庙宇是否为合理需求暂且不论,税收翻倍可不是借,分明就是为私利加赋!更何况,晟王可不是君,只是个王爷罢了。

    “吁!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大结点题,更是质问,答案自在人心!

    既然是因为通州府前知府和卫庆省一众官员而写出一篇文章来诋毁天外居士,他便要将晟王为建行宫和庙宇而使安平省三省税收加倍一事钉死在耻辱柱上。

    一挥而就,完全是一篇合乎规范的八股文,接下来便是将之翻译为白话文。

    第二篇新闻,不过最近大炎朝有何大事发生吗?还是该结合时事发新闻。

    谢景行将最近有关大炎朝百姓的事件在脑里过了一遍,最后选了边境外族时有犯边的事件。

    外族在炎武帝时期,被杀得迁离了边境,武帝也是在御驾亲征时才落下旧疾,英年早逝,泰安帝登基后,受太后牵制,放松了对外族的监管,外族得了喘息之机,这两年又开始蠢蠢欲动,犯边之举时有发生,不过都是小打小闹,但也可以看出,外族犯大炎朝之心未死。

    陈夫子在上课时也曾提起过,当日谢景行听说时还曾想过外族在华夏步入新时代后,也就是其中的少数民族罢了,可在现在大炎朝看来,确是明晃晃的外敌。

    “夫夷、蛮、戎、狄,地在要荒,禹平九土而西戎即叙。其性气贪婪,凶悍不仁。四夷之中,戎、狄为甚,弱则畏服,强则侵叛”(注:徙戎论)

    写完后,谢景行看着纸上的两篇古文,叹了口气,怎么他就又给自己找了作业做呢?白话文多好,简单易懂,关键是他写来顺畅,不用额外耗费心力,若是古文,他还得先在心中琢磨,费脑。

    “唉。”谢景行长叹口气,还有“法与人”栏目呢。

    谢景行准备今晚将期刊的内容写完,拿过一旁已经冷透的莲心薄荷饮喝了一口,幸亏六月天热,喝冷茶也不妨事,接着又落笔写了一则趣味小故事,张汤的鼠狱有趣又简单,化来用用,将法理蕴藏在小故事中易于科普又能让人铭记于心。

    刚写完,书房靠内院的门处便传来动静,谢景行将笔放好,周宁正端着一碗甜汤走了进来,“怎么还在忙?”

    谢景行接过他手里的甜汤,是一碗醪糟鸡蛋汤,里面还放着一把勺子。

    外面打更人的声音传进院内,已是亥时,看来是周宁见着他入夜许久还在书房用功,担心他腹中饥饿临时做出来的。

    “已经忙完了,阿爹怎么还未入睡?”

    周宁看着眉目俊逸的大儿子,满眼骄傲,“刚将双胞胎哄睡,正准备入睡时,想起过来看看你。”

    又将碗往谢景行推了推,“忙了这么久,饿了吧,快垫垫肚,饿了不好入睡,你明日一早还得去学堂。”

    担心吃得过多再入睡恐对身体有害,周宁没有多煮,只是一小碗。

    小碗不大,谢景行一掌可握,用勺子舀起一勺放在嘴中,微甜也不烫,他干脆没再用勺子,而是将碗举至嘴边几口饮尽。

    起身推着周宁回了房,“阿爹你快睡,我去收拾完就睡了,你别操心我。”

    帮着周宁关好房门,谢景行才对着天边的圆月抻了抻脖子,低着头一个多时辰了,作文时不觉,此时松散下来,脖子都是酸的。

    未免早早犯了颈椎病,谢景行足足打了两遍八段锦,才去洗漱回房休息。

    第114章

    谢景行躺在床上时,脑袋里还迷迷糊糊想着今日之事,送期刊当学习报一事已经托给祝世维和黄娘子,下一期期刊的新闻和自己该写的文章也已写好。

    想到文章,又回想起今日屿哥儿所说的君子风骨,他那两篇文章以及他的所作所为也不知能不能配得上这四个字,总不能让屿哥儿在他同窗面前那般义正言辞为他证明,最终他这边却出了岔子,将屿哥儿辛辛苦苦为他辩驳毁于一旦。

    这么一来,期刊那边的事情已经都安排好了,接着自己应该只需要认真读书就行了吧。

    入睡前,今日也不知怎的,脑袋里总是天马行空地胡乱想着,思绪又忽然从期刊飘向今日街头屿哥儿露出的那双眼睛。

    灵动的猫儿眼里,琥珀色的眼珠雪亮澄澈,看向自己的目光灿若星辰,“谢哥哥。”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转瞬间到了他面前,星眸微转,顾盼生辉间溢出些欲言。

    他伸出手,欲要抚上那双眼,忽而他又已回到了现代二十郎当的年纪,难得闲下来信步走在街上,道上车水马龙,四周人来人往,只他独自一人。

    旁人携手相聚,唯他踽踽独行,成功无人言,失败无人说,挫折失落全往肚里咽,喜悦只能独享。

    茫然四顾间,却忽然对上一双透过玻璃看向他的猫眼,那猫半趴在猫笼中,同他对上眼后也不躲闪,良久,才张嘴“喵”了一声,低头舔舔爪子,往脸上抹了两下后,又往他看过来。

    风吹过,谢景行已经置身于猫舍之中,猫笼并没锁,他一进去那只猫便从摆在架子上的猫笼上跳了下来,无声地走过来,绕着他的腿转,发嗲的喵声响在他耳边。

    蹲下抚摸那毛茸茸的脑袋,脑袋往他手里一下又一下地钻,谢景行只觉得那只猫脑袋越变越大,一声一声的喵叫声也越来越响。

    谢景行猛地坐起身,窗外的月光仍然澄澈,透过窗户照到房里,将谢景行急促起伏的胸膛和眼里的茫然映得纤毫毕现。

    六月的天,就算入夜,气温也还算高,谢景行又是十来岁的少年人,体热,并未有盖被,而是只着中衣躺在床上。

    他前十年长得慢,至十岁由傻子转好后,身量一节一节往上窜,现在已是五尺有余,换算到现在的身高就是一米七几,他还未长成,可现在已隐隐显出日后肩宽体长之态。

    谢景行动了动修长的大腿,腿间的异样感他不是第一次经历,已经到了年纪,也该有此现象发生,可是他脸上的神情却又无比古怪。

    身上汗已浸湿了身上薄薄的中衣,这样是再睡不下去的,无声良久,谢景行翻身下床踩着木屐出了房门。

    四下寂静,一丝一毫其他的声音也无,耳边回响的只有自己轰鸣的心跳声。

    内院谢定安搭了几处架子,上面绑着麻绳,平日里用来晒衣晾被,昨日换下的衣衫已被周宁洗好,挂在上面早已干透。

    谢景行此时心烦意乱,顾不上其他,找了平日洗澡时装水用的木桶,从井里打了一桶冷水出来,连衣裳也没脱,直接将桶举至头顶,从头往下整桶水浇下来,全身上下登时湿了个透,被刺骨的井水一激,谢景行打了个机灵。

    混沌的大脑也跟着清醒过来,将湿透的衣衫扯下,随手扔在地上,也没擦身,直接拿过一边干净的衣裳换上。

    一套动作完后,他并未离开井边,而是又打了水上来,开始冲洗换下来的衣服。

    先是中衣,他随手搓了两下后就拧干挂在了一旁的麻绳上,剩下的是他恨不得挖个洞埋在土里再也见不到的亵裤。

    脸被银色的月光照得雪白,谢景行面无表情,一手使劲狠力地搓洗手上的布料,不知在想些什么。

    门忽然吱呀一声响了,谢定安从房里走了出来,他隐约听到外面有动静,出来一看,居然是谢景行蹲在井边洗衣服。

    他有些疑惑走了过去,眼睛瞄到谢景行手上的东西,先是一惊,接着眼里闪过明悟。

    谢景行根本没发现他的动静,径自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手机械地用力搓洗。

    谢定安拍了他一下,“景行。”脸上带着丝笑意,都是汉子,也知发生了什么。

    谢景行神色巨变,猛地往后一窜,站直身往后退了两步,腿磕在了井沿上,差点往后坠去。

    谢定安连忙伸手抓过他,急声道:“小心。”井盖半开着,这要是不注意,万一掉下去可怎么办。

    谢景行往后看去,皎洁的月光也照不进去黑沉沉的井底,他也吓了一跳,被谢定安拉去了一旁远离了井边。

    谢定安恐怕他脸薄,也没多说,去将井盖翻过来盖上,说:“你早点弄完,快去睡。”

    没等谢景行回答,就回了房。

    周宁也醒了,只是他看谢定安出门了,他便没出去,等谢定安睡回他旁边,他便问道:“怎么了?是景行吧,他还没睡?”

    谢定安将他散开的头发捋到一处,免得被他压着扯得疼,“是他,正在洗衣裳呢。”

    周宁闻言半撑起身,“怎么这时洗衣裳?放到明日我给他洗便是,昨日学习读书到亥时,不好好睡觉怎成?”

    谢明安将他拉下来抱在怀里,也不嫌热,拍着说:“是他"长大"了,肯定不好意思让你帮着。”

    周宁正想反驳,昨日都还是他帮着洗的,怎么就过了一日就不好意思让帮着洗了,后才恍然明白过来。

    脸上也带上了笑意,“也该到时间了,若是还在村子里,让爹娘知道,就该要到处寻摸着去帮景行看亲了。”

    村子里都是这样,或者说整个大炎朝都是这样,男子"长大"后,家里有长辈的便会开始张罗看亲,等定下亲,过一两年女子、哥儿长到十四五六,就可以娶进门了。

    周宁翻了个身,面向谢定安,半抬起头问:“安哥,你说我们要不要也开始往外寻摸寻摸?”

    谢定安拍着周宁后背的手一顿,道:“我看景行还没开窍,先莫忙。”

    周宁听后想了想,“也是,景行主意大,还是他自己日后看,说不定哪日就遇上合意的人了。”

    两人如何在房间里细细言说,谢景行自是不知。

    谢定安这一进一出没用多长时间,却将谢景行彻底唤回了神,快速地将证据消灭掉,谢景行立即回了房。

    躺回床上,侧过头望着窗外的圆月,谢景行忍不住以手覆面,上辈子也少不了这些事情,做梦时也是梦到些乱七八糟的,但他实在不明白,怎么会梦见猫呢?好像还梦到了其他的,但记得不太深刻,就记得猫了。

    谢景行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会是猫,也或是自己精神错乱了!

    昨日还嫌事情太多,分明是事太少了才让自己如此!

    翻来覆去半夜,皎洁的月色逐渐隐去,天边逐渐放出一抹灰白来,谢景行后半夜是一点儿没睡,睁眼到了天亮,醒了醒神,“算了,别想了,船到桥头自然直。反正是做梦,梦也不讲个道理,梦到什么也不奇怪。”

    在心里安慰自己一遭,不过到底还是有些心神不宁,去了书房又将昨夜连夜写好的几篇文章看了又看,没有问题,找不出来一丁点毛病,谢景行才完全放下了心。

    收拾好东西,心大地吃完早食,将手里的稿子收好,便去了屿哥儿府上。

    祝世维此次来通州府是临时过来,并没有置办府邸,因要与黄娘子商量事宜,自然也是住在屿哥儿府上的。

    刚一扣响门,门房便探出了头,对上他,笑道:“谢小郎君到了,今日好像比往日到的得早了些,小少爷还未好呢。”

    谢景行笑道:“今日需要先去见老师一面,老师可起了?”

    门房赵小哥脸上露出些优色,“谢小郎君来看看也好,我听义父说祝先生昨个半夜发了热,叫了大夫过去,也不知现在好没好点?”

    谢景行一惊,昨日还好好的,怎会忽然发热,立马跟着赵小哥进了祝世维所在的院子。

    他到时,祝世维正半躺在床上,一见他就笑道:“昨日我还同黄娘子说,今日一早你定会来找我,果然来了。”

    他脸上还带着丝发热的红,嘴唇却苍白,上还有几道裂口。

    谢景行去一旁倒了杯茶,“怎么没人伺候着?”

    “管家一直在,我嫌他啰嗦,打发他去厨房给我端碗粥过来。”嘴里没味,也不想吃其他的,也只有粥了。

    “那也不能只让老师一人呆着。”将茶小心放到祝世维嘴旁,让他喝了几口水,“怎么突然发起热了?”

    祝世维说话声音也比平日虚弱了些许,“是这几日旅途劳顿,昨日喝了酒,回来后又同黄娘子在凉亭里商量事情,吹了半日风才会如此。”

    期刊一事,祝世维是真当自己后半生的事业,事事不假人手。

    六月初一,期刊首次发行,他连着跑了不少地方看情况,见着处处都卖得好,人人争抢,才放下心来了通州府。

    见谢景行面上还带着忧色,祝世维笑道:“不是什么大事,别忧心,只是年纪大了,昨日大夫也说了,很快就好,如今你还是更该操心你读书的事情。”

    又问:“对了,你今日过来定是来送新闻稿的,稿子呢?”

    谢景行从怀里掏出那几篇文章,知道祝世维心心念念于此,便直接将之递了过去,道:“已经写好了,老师可以先看看,可身体重要,等身体好了再去费神这些事情。”

    祝世维道:“只是看几篇文章怎么就需要费神了?你别跟管家似的,小小年纪操这么多心。”

    再说期刊成刊,要经排版设计后,再印刷,印刷完还需装订,之后又要分发到大炎朝天下商行各分行,时间紧迫,若不是前段时间他去了其他省份耽搁了,早就过来了,他当然不能再拖延。

    嘴里说着,手上动作也没停,他立即翻开到手的文章,谢景行昨日说他有主意,他对谢景行这个徒弟是极为放心的,昨日就好奇,现在都已经拿到手上他哪里还能忍住不看,迫不及待地凝神看去。

    不过三篇文章,他却看了一刻钟,脸上神情变幻莫测,良久,眼神复杂地看向谢景行。

    他总觉得谢景行已经不会有什么惊人之举能让他惊讶,却没想到他总能一次又一次让他失言。

    法理小故事暂且不说,就前面这两篇文章只要一被期刊登出去,到时不止针对天外居士的谣言不攻之破,而“百姓足”一文更是会将此次案件中隐在何大学士之后的晟王和太后置于人前,甚至直接将他们架在了火上烤。

    “你确定下次期刊要将这篇文章发出去吗?”他特意将第一篇文章拿在谢景行面前。

    谢景行垂眼看着第一行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道:“既然已经写出来,自然是要发的,不然我昨日不是白辛苦一夜。”

    祝世维紧紧盯着他,忍不住坐直了身,“往日还能说是无意为之,可等这篇文章发出去,天外居士可是明明白白会被晟王和太后记恨上,如此也可吗?”

    谢景行舒朗一笑,“有何不可?天外居士不早就是明晃晃的大公主一系吗?我就算不写这篇文章,难道他们还能放过我不成?这次不是已经冲我来了?”

    祝世维一怔,是他魔怔了,爱之深忧之切,若是不想谢景行以后因天外居士身份暴露而受到磨难,他该想的是早日削弱对方势力,壮大自身,何苦非得让谢景行忍让,少年人有锋芒乃是好事。

    出门时刚好撞见屿哥儿想去祝世维院子里寻他,两人便相携出了府,同往日一般到了府学。

    女子哥儿那边因为昨日所有人都听到了屿哥儿那一番话,今日屿哥儿一直静心读书,还有其他几人过来同他搭了话,再没听见有关天外居士的恶言。

    汉子这边,谢景行还是隐隐能听见,不过陈夫子管教严,他们课室今日再无人言说。

    不过却有几人在中间休息时,隐去了一边,没有和其他人凑在一起翻看期刊。

    谢景行明了那几人的想法,并没放在心上。

    日子还是同往常一般过,谢景行只安心等下期期刊发出来,若是遇到府学其他人的争论,他们一概不掺和进去,只闭嘴不言。

    这日,用完饭几人仍准备去藏书楼,府学是沿中轴线分成两边,中间是一长串的台阶,台阶两端分布有各级课室,最上面且位于中间的是祭祀孔子的大成殿,大成殿左侧还有一些祭祀先贤的专祠。

    大炎朝讲究前庙后学,但也因上下等级规范,需要将文庙置于最上,府学整个建筑是从下往上延伸,文庙自然该在最顶端,由此府学的建筑才会如此分布。

    饭堂在中轴线右侧,几人要去藏书楼须得穿过大成殿前面的平台和专祠,藏书楼位于专祠下方,甲级班上方,是一栋三层楼的建筑,在整个府学也是最高的。

    藏书楼门头上挂着“观文堂”的牌匾,听说是学院第一任院长郭星竹题的名,两边门柱上挂着一对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涉越脊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清韵河水,斯文定有攸归。(注)”

    楹联乃是初建府学时当任知府大人鲁卓君亲笔手书,府学所在的这座山名为越脊山,前面流经河水为清韵河,将山、河名蕴于其中,携之儒家思想,文以载道,引的学子们心神震动,时刻谨记勿忘君亲恩,学习圣人言。

    他们到时,藏书楼一层正厅已有几个学子拿着书静心阅览,二楼三楼才是藏书楼的书库,昨日几人都有书未看完,分去取书不提。

    孟冠白原是懒散惯了,近日却被谢景行逼迫着勤学了几日,此时进了藏书楼也能勉强静下心,不过在外间传来学子高声话语时,他还是第一个察觉了,忍不住侧过耳朵凝神细听,却发现外间的人声越来越大,好似在互相争论。

    好奇心起,孟冠白看了一眼时辰,也快到他们平日回课室的时间,便以手轻敲桌面提醒众人,嘴里兴奋道:“快快,我们出去看看,外面好似有人吵起来了。”

    府学里学子们人人满口之乎者也,难道也能如市井泼妇一般互骂,孟冠白听不清说的什么,生怕赶不上,急着去见稀奇,帮着其他人将书收好放回了二楼书库。

    藏书楼日日有勤学岗的学子帮忙,会将其他学子看完的书放回对应的书架上,不需要他们自己一一放回,孟冠白将书放在二楼靠近阶梯的桌案上,连声催着众人往外走。

    谢景行看着孟冠白满脸兴致盎然,失笑摇头,读书时无精打采,遇到这些事情却是活力满满。

    热闹的地方离着藏书楼不远,居然就在大成殿下面的平台上,此时在那里围着几乎有近百人,人群分作两边,互相间怒目而视。

    谢景行心里也惊讶,这是何事导致如此?府学学子虽不能说是人人都如他与寇准规几人一般相交莫逆,却也同在府学读书,时有见面,学子间就是陌生人也总是颔首以礼,互相抬举的,怎么这时像是仇人一样?

    未等他多想,立在于他对面的一名约二十五岁年纪的生员就放声道:“分明冯修撰所言句句在理,天外居士以白话成篇,那期刊上的新闻完全是诡谲无行,材朽行秽之言,何以谓之贤?”

    他面上隐有薄怒,好似气急却又隐忍着,可面上眼神都隐含嘲讽,“我看非是天外居士为贤者,而在于沈兄与你身后人无才眼低,将一沽名钓誉之辈引以为贤。”

    这话骂得广,连着刚过来的谢景行几人也骂了进去,谢景行自来府学后日日读书,除了丙十班所在课室的同窗,其他府学学子他并不认识,疑惑问:“此人是谁?”

    他们这一行人中也只有孟冠白,有可能认识府学其他学子。

    孟冠白边看热闹边道:“他是欧通海,甲七班学子,乃是通州府人,年少成名,已经考中秀才四年有余,且已参加过一次乡试,只是遗憾落榜了,不过听说距离上榜险险之差,学识处在府学里是顶顶好的那一批,每次文考都在前列,是府学的超等廪生,月月都能领取膏火费二两八钱,廪米两斗,冬季三月还另有炭火银每月三钱。”

    说到此,孟冠白忍不住酸溜溜地撇撇嘴,像他这等通过资助入府学的学子,只有往外拿钱的,可不像经考试后,凭文取进的生员,还反能从府学领取膏火费。

    这欧通海看似义正言辞,说完话后却隐有自得之色,只是藏得深,不过还是躲不开谢景行的探看,站在他身后的那十几名学子则是面露赞同之意

    立于欧通海对面的是一位同样二十余岁的学子,他脸上通红,显然气急,却未如那欧通海一般大声,回道:“我敬你是同窗,才与你软言相询,你前段时间分明温言同我言说你也爱极华夏诗篇,也敬重天外居士,我才将买下的期刊借与你观看,当日你可是连番感谢,为何近几日非要挑尖冒头,言说天外居士的不对,那些华夏诗,那些文章本是你我日日赏读,你却非要将期刊损毁,还口出恶言,污人声明,岂是君子所为?”

    这次不等谢景行询问,孟冠白直接道:“回话的是沈道全,甲九班学子,现年二十有二,通州府下任兴县人,本是在任兴县书院读书,前次乡试落榜后才入府学就读,两人都是府学数一数二的学子,以往听人说起过两人因同是乡试落榜之人,又同在府学读书,关系不错,算得是朋友,缘何此次居然闹得如此不愉快?”

    谢景行听了沈道全的话,才注意到他手上握着一本期刊,期刊已被从中撕成两半,正被他拿在手里,手指用力捏在期刊上,连手都在微微颤抖。

    那边欧通海断然道:“自当是我不愿再看那等有口无行之辈写出的文不成章之语,须知'言文而不信,行诡而不实',如此之人自然百事皆虚。”

    谢景行听得咂舌,这是真要将天外居士贬低到尘埃中去,都已经从源头上否认了天外居士的作为。

    不过,他说话哪里就花里胡哨了,做事也不鬼鬼祟祟,顶多是披了个马甲,怎么就有罪到做的事全归于虚妄了,被别人如此否定,他是不是该痛哭一场?

    他这里还有心思在心里琢磨,沈道全却已怒极反笑,沉声道:“你口口声声恶言频出,莫非真如旁人所说是那等蚁附蝇趋之辈。”

    他不等欧通海反驳,又急声说道:“须知这世上多的是‘行也无邪,言也无颇’之人,你却凭空污人,十几年学习圣人言语皆已喂与狗了吗?”

    谢景行瞠目结舌,他原来还以为那沈道全生得一脸正直面貌,之前说话也算是温文尔雅,可比不上欧通海气势如虹,更及不上欧通海咄咄逼人,该是会被欧通海当做踏脚石博取一番名头。

    却未想看似被步步紧逼的沈道全,这时却反倒针针见血,先是说欧通海是那本攀附权势之人,后又言说他行为不端说话才如此偏颇,甚至是指名道姓他十几年苦读全当是喂了狗,否认了别人十几年的努力,说得严重点,他可以说是直接将一顶偏听偏信的帽子挂在了欧通海的头上。

    这哪里是会被人当做踏脚石之人,分明是他看走了眼。

    欧通海勃然大怒,踏步向前逼近沈道全,正欲反驳,“你”

    边上去突然传来一道声音,“你们此时不回课室等着夫子教习,为何还聚于此处?”

    如同针尖对麦芒的气氛,倏然一松,所有人都朝着声音来处看去。

    欧通海的声势也被打断,怒目看过去,却见到一鹤发老人带着两名女子,在上方台阶上垂目看着他们。

    谢景行在人群之后,也跟着看过去,过来三人中两位女子他居然都认识,一位是文清苑有过一面之缘的女校书苏曼青,另一位赫然是黄娘子。

    黄娘子随着其他二人走下来,身着一身上青下黄的长裙,头戴金簪,腰挂玉石,俨然是一幅贵妇人打扮,全不像是府学中人,边上苏夫子还是穿着府学的夫子制式圆领长衫,浅笑不语。

    其他人都被过来的他们吸引了注意力,黄娘子只作若无其事看了一眼谢景行。

    黄娘子会出现在府学的原因不做他想,该是来同府学谈送期刊到课室一事,也不知她和祝世维是如何商量的,旁边那位老人应该就是府学能做主的人了。

    不等他多想,其他人已经齐声叫道:“山长安。”

    原来他就是通州府学的山长,山长看着五十余岁年纪,同祝世维年纪相当,既然是府学的山长,那最起码也是同进士出身,官学的山长可不是随便那个人就能当的,需得同进士及以上功名才能担任。

    山长走进后,并没有在先斥责众人,而是温和问:“你们方才在此作甚?”又细细看了他们,“你们也都不是一个课室的学子,怎么偏偏聚到一起了?”

    在场诸人面面相觑,他们私下争论倒是不觉有什么不对,可是闹到山长面前,他们却觉得有些不该,就连欧通海也往后退了退没敢说话。

    反倒是沈道全将手里的期刊一紧,前进两步到了山长面前,拱手行礼道:“我原是同好友在读天下商行发表的期刊。”

    他将手里被撕破的期刊呈给山长,山长将之接了过去,先看了一眼黄娘子,然后才翻看那被撕成两半的期刊,说:“好好的书怎会变成如此样子?”

    欧通海脸上露出些心虚,沈道全却不管他,而是直接说道:“我与同窗正谈论此中诗篇文章,没成想欧通海却忽然找了过来,言道我们在府学读书,该是将心力集中在四书五经、圣人之言上,不该汲汲于诗集之中,我同他争辩了两句,一时不慎被他将期刊撕裂,之后我们二人就争辩了几句。”

    接着,沈道全将刚刚两人的争论复述了一遍,他记性也好,几乎是一字不差地将刚才两人的话当着山长几人面背了出来。

    山长将书拿在手里眼里,闪过一丝心痛之色,看向欧通海,问:“此事是否如他所说?”

    欧通海也只得过来,低头道:“却如他所言。”

    山长道:“期刊中刊登的虽不是圣人语,可其中有华夏诗篇,也是被众人争相追捧的,身为读书人怎可如此不爱护书籍。”

    欧通海立即拱手,弯腰解释道:“学生不是故意将期刊撕裂,只是失手。”

    山长定定地看着他,欧通海觉得自己隐藏的所有不堪示人的想法全都袒露于山长的眼底,他忍不住往后瑟缩了一下,低下头再不敢看山长。

    山长眼中闪过一丝失望,看向了其他学子,问道:“在此诸人中,对天外居士所书似乎有些分歧,诸人真认为天外居士不堪吗?”

    在场所有学子面面相觑,却未有一人敢说话。

    谢景行站在后面,刚刚在场学子几乎是旗帜鲜明地分成了两派,现在被山长问起,居然一人都不敢冒头。

    山长自过来,都未曾吐露一丝一毫对天外居士的看法,底下学子确实不知该如何言说,要是刚好想法同山长相反,那之后又该如何在府学自处?

    看来不管是哪里的学生心里都有些小九九,也都怕老师,甚至在古代这种尊师重道的环境下,尤其害怕师长。

    谢景行正暗自思量,却忽觉一道视线看向了他,他明明待在最后,此时大家不该都被山长震慑,怎么还有人关注他?

    他疑惑地看过去,居然是山长投过来的视线,谢景行心中闪过一丝不妙,不是,他和山长才是第一次见面,又是什么地方招惹到山长关注了?

    只见山长拈须一笑,“谢景行,你如何看?”

    谢景行脑袋都麻了,他不该出名如此吧?连通州府学的山长都认识他,就算他出了一套《四书五经集注》,那在山长这种考过春闱的进士看来,也只是在卖弄小儿之言,不该被他们放在眼里。

    他不知山长是如何想的,其他人也不知,纷纷顺着山长的视线看过来。

    旁边寇准规和孟冠白更是早已盯着他,见他不语,孟冠白在他身后悄悄将手伸到他后背推了他一把。

    他只能顺着学子们分开的人群走到山长面前,同样拱手行了一学生礼。

    问他如何看待他自己?这个问题他该如何回答?言道好,他也过于自恋,要说自己不好,他又过不去心里那道坎。他虽然不是什么自视甚高之人,却自有一股心气,怎么会甘愿自贬自身?这比让他写篇八股还难。

    孟冠白几人还在人群之后,看着谢景行往前去了,孟冠白用手肘碰碰寇准规,悄声问:“猜猜谢兄他会如何说?”

    自从府学里学子对天外居士的态度出现分歧后,他可是从未听谢景行说起过此事。

    寇准规没有说话,却是丘逸晨道:“谢兄当然同我一样,是站在天外居士一边的,我手里那本期刊还是谢兄送给我的,而且不是说了屿哥儿是天下商行的小少爷,期刊又是天下商行发售的,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

    孟冠白眉毛一抖,用手里的折扇敲了敲自己的额头,“我居然将这回事给忘了。”

    苏夫子是第二次见到谢景行,他仍然眉目清俊,面若冠玉,脸上挂着翩翩的笑容,好一副少年毓秀,风华过人之态。

    被这么多人围着,也坦然自若地受着众人的盯视,气定神闲,轩昂气宇,这人便是屿哥儿的哥哥了,苏夫子眼含赞赏。

    黄娘子微微一扯唇角,眼里闪过一丝笑意,她倒要听听谢景行这次要如何分说。

    众目睽睽之下,谢景行脑袋急转,昨日屿哥儿的一番话忽而浮于脑海。

    所有人还在等着他开口,谢景行却看向了苏夫子,问:“我听说昨日文清苑也因天外居士辩论了一番。”

    苏夫子脸上笑意更深,“确有此事。”

    谢景行笑道:“学生不才,只觉得昨日文清苑那位学子所说之话极有道理。”

    山长好奇道:“何话?”

    哪里就只他一人好奇,所有人都起了兴,更是紧盯着谢景行。

    屿哥儿的话就深刻在他脑中,半字也没忘,谢景行将屿哥儿的话一字一句说出声,自豪之意溢于言表。

    满堂寂静。

    黄娘子神色不动,眼里却闪过一丝更深的笑意,这小子倒是机灵。

    山长很是惊奇,转头看向一旁静默不语的苏夫子,“此言真是文清苑那边学子所言?”

    苏夫子点头道:“当真,乃是新入学不久的一名学子所说,此子名为宁屿。”

    屿哥儿在府学入学时,未用真名,而是化名为宁屿。

    山长眉间带笑,“未曾想过文清苑那边居然还有如此身负咏絮之才的学子。”

    黄娘子听得此话,再没控制,冁然而笑,她虽只爱商贾,不通诗书,偏偏她还在长公主跟前伺候时,听得驸马爷用“咏絮之才”夸过长公主,知道这是在夸屿哥儿有才华、有智慧,她当然很是高兴。

    屿哥儿真是同长公主一脉相承。

    山长没注意,又转头看向面前学子,“大家听得此言,心中有何看法?”

    其他学子才从谢景行的这一番话带来的震撼中回神,亏的自己读了这么多年的圣贤之书,还想要科举入仕,却没想到居然不如一位哥儿看得透彻。

    沈道全脸上带着丝敬佩和倾慕,惊奇道:“能说出如此之言的学子,该是腹有诗书之人,真乃当今扫眉才子。”

    后面大多学子纷纷赞同。

    欧通海掩面羞愧道:“是学生狭隘了。”他又惊又羞,整张面皮通红,忍不住以袖遮面,深深垂下头去。

    丘逸晨在后面撇撇嘴,看了一眼谢景行,忍不住问:“孟兄,谢兄真与屿哥儿之间有情吗?真不是普通哥哥弟弟之义?是不是你弄错了?”

    孟冠白怜悯看他,拍拍他的后脑勺,“你就别抱期望了,放弃吧。”

    丘逸晨甩甩头,斜了他一眼,回看向前方的谢景行,不情不愿地道:“便宜他了。”

    等众人安静下来之后,山长才不紧不慢地说:“看来大家心里此时已经有了答案,我便不再多言。”

    接着看向旁边的黄娘子,说:“这位黄娘子乃是天下商行的话事人,她此次前来便是与我商议有关期刊的事宜,她准备日后待每期期刊发行时,由天下商行出资出力,往府学每间课室都送五本期刊,供府学学子赏读。”

    苏夫子也道:“不拘汉子还是女子哥儿,所有课室,天下商行都会一视同仁,每间课室都送。”

    今日她被山长叫来商议事情,还觉着奇怪,汉子这边和文清苑分而处之,一贯是没有交集的,怎会突然叫她过去?到了才知原来是此事。

    底下学子哗然,有人欣喜向前,问道:“真是送?每期都送?”

    他们每日都在学校勤读,天下商行期刊发售的时间定于每月初一,正是在他们苦读的时间,根本没有时间出去买书,天下商行能送到府学,真真是解了他们的困,而且听着山长之意,是送不是卖,还不需要他们花钱。

    黄娘子笑看了谢景行一眼,往前一步回道:“此乃天外居士来信让我办的此事,他听说许多学子也爱华夏诗,且期刊中又有大炎朝各地的时事,古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之言,读书人除了要研读圣人之言,也需关注天下事,可许多学子困于一地,无处得知天下事,君子有成人之美,他便让我将每月期刊送去各地学校,让天下学子共读。”

    谢景行眼睁睁看着旁边的陌生学子眼圈一红,哽咽道:“先生大善。”

    沈道全只觉神往,感激道:“多谢天外居士,先生大贤。”

    山长满意点头,无论读书如何,起码知恩,他转眼淡淡地看向欧通海和他身后学子,言道:“此事我还并未同意,还须听听大家的看法,既然如此,大家便投票同意府学是否要这些期刊吧。”

    沈道全急地往前一步,几乎要撞到了山长身上,“同意,没有人会不同意!”他的话几乎要破声,足可见他之激动。

    山长仍是看向欧通海,“你们觉得如何?”

    欧通海面上刚刚消下去一些的红色,又浮现出来,他几乎羞愧得不能自已,“当然同意,是我等过于偏颇了。”

    “言不持正,论如其已,谨守正道方为读书人之品性,此次我不多做追究,不过你将别人的期刊撕毁,还是该承担责任,便去饭堂做三月勤工吧,日后还望谨言慎行。”

    欧通海深深一拜,“弟子谨记。”

    偷鸡不成蚀把米说的就是他了,他本欲借着贬低天外居士博名,现在却是两头空,名声没得到,还要去做工,够他这等好面之人喝一壶了。

    山长这才含笑,“黄娘子,我似听说期刊已售完,第一期期刊还能送过来吗?”

    黄娘子笑道:“现在已经开始加印,过两日就会送过来。”

    山长道:“黄娘子大善。”

    黄娘子又若无其事地用眼角余光撇向谢景行,“非是我之意,全是天外居士提出,我只是帮他跑一趟罢了。”

    谢景行厚着脸皮被众人的称赞之声包围,甚至趁着其他人不注意,左闪右移,腾挪回了寇准规一行人旁边,混在其他学子中间,往课室里回去。

    身处人群中,谢景行时而能听见一旁的学子惊叹天外居士的慷慨。

    也有人提及屿哥儿,“原来文清苑居然有能说出那般话语的小哥儿,真是高才绝学,也不知是哪家的公子?”

    “是啊。”

    谢景行听得他人夸赞屿哥儿,倒是比他自己受夸赞更加高兴,不过他许是有心理阴影,看了一眼丘逸晨,又看向那些刚刚谈论夸赞屿哥儿的学子,心理狐疑,夸归夸,可别将心思放到屿哥儿身上,不然不管是谁,他绝不刀下留人。

    第115章

    黄娘子办事雷厉风行,说要将另加印的第一期期刊送来府学,谢景行本以为还需多等几日,没想到不到三天就已送来了。

    如黄娘子所言,每间课室各送了五本,因为有了天下商行的资助,每间课室的所有学子都有机会阅读期刊,原来还有部分囊中羞涩的学子未曾看过期刊,现在也能一观华夏诗和天外居士的文章。

    屿哥儿的那一番话在府学里也越传越广,原还只有那日在场的人知道,现在则是府学里几乎所有学子都已有耳闻,文清苑那边有一位才学过人的哥儿。

    多是敬佩倾慕的,只有极少数酸腐之人说道哥儿读那许多书有何用,传进谢景行耳里的就更少,谢景行听后也只一笑而过,他都不屑与那等人争论。

    与此同时,府学学子对天外居士的态度也回复成了一开始的称赞与憧憬,就算心里还有不同意见的,在大环境下也隐在了心里,而在所有学子都阅读了期刊之后,府学里对天外居士的称赞甚至上了一个台阶。

    散学后,谢景行特意让到了府学门口一侧等屿哥儿出来,方便学子出入。

    府学并不强制要求学子住在府学的斋舍,家里较近或是有条件的都可以在府学外居住,因此每日散学时,府学门口也算得上是人来人往。

    自从期刊被送来府学以后,若说府学众人间最大的话题,就是期刊和天外居士了。

    谢景行只是站在门口边,就听见路过的绝大多数学子都在谈论着期刊和天外居士。

    旁边还站着有两位学子,谢景行有些印象,但只是点头之交,两人都是有姐妹在文清苑读书,自然也是等着姐妹一起回家。

    两人互相熟悉,不像谢景行无所事事只是安静等着,两人一直在低声交谈,说着就又说回了天外居士身上。

    一清瘦学子感叹道:“府学学子都为读书人,可一心只想科举求个官身,却没几人将百姓放在心上。”

    另一稍矮学子也道:“是啊,天外居士却不同,连发行的期刊都是将天下百姓作为教化对象,甚至用一种形式通俗又简单的方式对百姓进行日常教化,吾等自愧不如。”

    “确是,不愧是天外居士,能想人所不想,我是细细读了新闻和‘法与人’才能感觉到天外居士的良苦用心,以这两种形式将大连朝的法律融于百姓日常生活,让百姓在无意中接触并接受,甚至随着时日渐长还可能内化成他自己的道德,使得大炎朝天下百姓都能遵纪守法,百姓能如此,何愁大炎朝不兴盛?”

    谢景行已经习惯被众人的夸赞之言所包围,也幸亏他牢牢披着他的马甲,谁也不知道他就是别人口中的天外居士。

    没等多久屿哥儿首先跑了出来,他知道谢景行每日都会在门口等他,他不想谢景行等太久,每次都是跑在最前面的。

    他并不像其他大家闺秀一样,会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动作跳脱也不觉得失礼,就连时梦琪有时也会说他,让他注意一点,屿哥儿只听着,却仍如往常,谢哥哥明明常说让他要更活泼一点。

    刚接近府学山门,屿哥儿就看到了望着这边的谢景行,扬着大大的笑容跑过去,“谢哥哥。”

    谢景行等他到了近前,“今日还顺利吗?”

    屿哥儿点头,说:“我这些天和同窗们相处都极好,今日我还和另外几位同窗一起玩投壶,又是我赢了。”

    他皱皱鼻子,满脸骄傲。

    谢景行摇头,“跟你比投壶,你这不是欺负人吗?”以屿哥儿百发百中的射箭技术,一个小小的投壶游戏那不是易如反掌。

    屿哥儿嘿嘿笑,时梦琪和温嘉、白苏现在都不同他一起玩投壶了,只缠着他下棋和弹琴,他们只在下棋和弹琴这两项上能赢过他。

    屿哥儿道:“这次来找我玩的不是我熟悉的几个同窗,是其他平常没一起玩的,她们就爱投壶,就邀我一起玩儿了,她们都不知道我投壶厉害。”

    谢景行道:“那你放水没?”要是不放水,她们以后还敢同屿哥儿玩儿吗?

    屿哥儿伸出手,将拇指和食指拉开一点点距离,“放了一点点水。”也就十根箭头投中七、八支的那种放水,这样与别人勉强投中五、六支差距就不大了,还给了别人一点点希望,说不定能赢过他。

    屿哥儿觉得他现在的生活真的太快乐了,他隐约还记得他小时身边也有不少同龄人,可有的是捧着、敬着他,有的则是厌恶他,只有二哥会陪着他玩,而现在不只有谢哥哥陪着他,还有双胞胎和府学里的同窗,他日日都很高兴。

    两人很快到了正街,谢景行没有直接回去,而是有目的性的到了正街上的一处摊子。

    屿哥儿问:“来这里干嘛?”

    谢景行道:“双胞胎的奶粉喝完了,要买些羊奶回去熬些奶粉。”

    卖羊奶的是通州府外一处村子的村民,他家里养着有不少牛、羊,每日会将牛奶和羊奶运到通州府里卖,这处摊位挨着正街上公用的井,他会用冰凉的井水将奶凉着,到了府学散学的时间,奶也还是好的。

    这不是谢景行第一次过来买,他与摊主之前打过一次交道,摊主一见他就笑着起身,这位小郎君每次买羊奶买的可都不少,今日剩下的羊奶应该能被他包圆了。

    果然,不过几句话的功夫,谢景行就花钱将摊主剩下的一桶半羊奶全部买了下来。

    “老板,桶先让我带回去,待会儿给你送过来。”这里离着谢家不远,将桶带回去再送过来也不费功夫。

    老板收过钱,“好嘞,我在这儿等着小郎君。”

    谢景行本准备自己拎,屿哥儿却忽然伸手过来将那半桶羊奶接了过去。

    谢景行由着他,盯着屿哥儿雪白的侧脸,突然想起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样子,小哥儿想喝羊奶粉却不说的怯懦模样,现在却变得活泼可爱,挺好,他轻笑一声,成就感十足。

    听见他的笑声,屿哥儿侧头看他,“谢哥哥笑什么?”

    谢景行调侃道:“想起第一次见面某个小馋猫想喝羊奶粉的样子了,现在还喝不喝羊奶粉?这次熬了给你拿些回去。”

    屿哥儿脸上涌出一层薄薄的红晕,嗔道:“不要。”他都已经十四了,怎么还能和双胞胎一起争着喝羊奶粉。

    谢景行故意取笑,“怎么现在不爱喝了?明明那个时候是极喜欢的,小小一团眼巴巴地看着。”

    “谢哥哥,我已经十四岁了。”屿哥儿故作凶恶,瞪了他一眼。

    谢景行懂了,这不是不爱喝,是不好意思喝。

    只喝羊奶粉也确实没什么意思,不过奶还可以做其他各种小食,只不过好像绝大多数都不是用羊奶而是用牛奶。

    刚刚那老板腿边还有另外一桶就是牛奶,好像还剩小半,他待会儿可以再去看看。

    两人到了家,将桶里的羊奶倒进自己家干净的桶里,谢景行没让屿哥儿跟着,出门前他又去房里翻出了另一个大水壶,清洗干净后带了出去。

    水壶是传统的铜制的,可以明火烧用的铜汤肠水壶,应该是卖房子的老两口往日用的,他们家搬进来后被周宁收着的,这次刚好可以拿出来用用。

    他过去时老板腿边桶里面还剩着小半桶牛奶,不多,但给家里人和屿哥儿做些奶制品零食也够了。

    谢景行回来时,是直接从谢家汤圆铺子里进的内院,汤圆铺现在每日卖的汤圆是定量的,生意好时刚到午时就能卖完,生意一般也能在末时前卖完。

    之后就只剩收收洒洒的,店门半开着。

    周宁看他拎着一水壶进来,疑惑问:“这又是什么?”刚刚不是才提了那么多羊奶回来。

    谢景行道:“是牛奶,我想着可以用这些牛奶给你们做点东西吃。”

    周宁笑道:“就你主意多,需要我帮忙吗?”

    “不用。”想到好似还差点东西,“阿爹可以帮我出去买些醍醐回来。”醍醐就是古代的黄油,谢景行知道时还惊讶了一番,他原还以为黄油是西方人弄出来的,没想到华夏古代很早就有了。

    周宁也不问他要干嘛,拿着钱就出了门。

    这时能弄出来的最快的就是酥酪了,屿哥儿看他神神秘秘的,带着双胞胎凑了过来,“谢哥哥,你想要做什么?”

    谢景行拿过一旁的醪糟,醪糟还是周宁昨天才酿好的,边往碗里倒醪糟,边道:“做来喂小馋猫的。”

    屿哥儿当然知道小馋猫是指谁,神情带着一些期待。

    谢若和谢景君却来回到处看,“哥哥,猫在哪里?”

    谢景行低头看他们,拿着手点着谢若的鼻子挨个数过去,“一只,两只,三只。”最后指头在屿哥儿的鼻尖一碰而过。

    屿哥儿觉得鼻子被碰触的地方有些痒痒,拿手摸了摸,笑弯了眼。

    谢景君和谢若相互看看,谢景君傻笑:“我是小馋猫,你也是小馋猫。”

    两人又抬头看向屿哥儿,谢若忽然转头看向谢景行,“哥哥,你说错了,屿哥哥是大馋猫。”

    谢景行好笑地点头,“好,我错了,是两只小馋猫,一只大馋猫。”

    屿哥儿低头看着旁边的双胞胎,两手伸到耳边做猫爪样,故作凶恶道:“现在大馋猫要来抓两只小馋猫了。”

    谢景君和谢若当即笑开,蹬着小脚就跑去了厨房外,屿哥儿在后面跟着追了上去,一时间院子里全是三人的笑闹声。

    谢景行听着他们的动静,只觉岁月静好,身心都沉浸在夏日悠闲的时光里,手里利落地将水牛奶和醪糟按照二点五比一的比例混在大碗里,搅拌充分,家里有六个人,便分做了六个小碗再盖上盖子。

    刚好锅里的水也开了,直接放上蒸格,小火慢蒸一刻钟后,关了火闷一会儿,又将柜子里翻出带过来的干桂花洒上去,几碗酥酪就做好了。

    恰好周宁买好东西回来,他和谢定安撞到一处了,昨日谢景行说想吃鱼,谢定安今日一忙完就去了街头买鱼。

    谢景行刚把蒸好的酥酪端出来,就见着谢定安手里提着一大条鲈鱼站在内院,“阿父,怎么这时才回来?”

    谢定安手里的鲈鱼已经被清理好了,不是摊贩清理的,摊贩只卖鱼,可不负责这个,只是他不愿意弄回来,弄得院子里一股子味儿,就借了那摊贩的刀自己在摊子旁弄干净了,才提了回来。

    “本会早些,只是路上遇到新任知府巡视,就避了避,等知府离开后我才回来的。”

    谢景行已经通过祝世维知道新任知府是谁,前两天府学里就有学子提起新知府已经上任,倒也不奇怪。

    用木盆装了大盆冰凉的井水,然后将蒸好的酥酪放在里面,凉一点会更好吃。

    屿哥儿和双胞胎一个挨一个蹲在木盆边,眼巴巴看着,谢若抬头问:“哥哥,什么时候可以吃?好香啊。”

    屿哥儿和谢景君也如出一辙地看着他。

    谢景行挨个摸头,“等凉了就可以吃了。”

    周宁要蒸鱼,今日晚饭肯定会晚些,刚好这几碗酥酪可以垫垫肚子。

    屿哥儿鼻子一抽一抽的,香味儿直往鼻子里钻,他挺久没吃奶制品,奶粉也早已断了,他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再喝奶粉不像样。

    趁着周宁做晚饭的功夫,谢景行又将剩下的牛奶倒出来,然后往里加了黄茶、青盐和醍醐,又熬了些奶茶出来,本来还需要加些奶油,可今日晚了,奶油一时半会可做不出来,只能做个简易版的奶茶。

    奶茶香味更浓,屿哥儿和双胞胎本还一直守着被凉在井水里的酥酪,现在却闻着味儿又凑到了谢景行旁边,今日真的太幸福了,这么多好吃的。

    谢景行看着他们的馋样就好笑,忽然想起奶茶里加的黄茶有治疗消化不良和食欲不振的效果,他看这三只馋猫根本就用不着,哪有吃不下东西的样子,只怕还不够。

    若是爱吃,下次可以跟那老板商量一下,给他留着牛奶,可以多做点,他亲手弄的,也没加现代各种添加剂,不用担心不健康,谢景行想着,将奶茶倒了出来,晾在了一边。

    他走哪儿,后面三个就跟到哪里,看他们蠢蠢欲动的模样,谢景行将奶茶端去饭厅放好,“先不忙,现在太烫了,待会儿饭后再喝。”

    三人还直勾勾地盯着,这是有了奶茶又忘记刚才的酥酪了,谢景行无奈牵着双胞胎去了内院,屿哥儿也只能跟上。

    摸了摸木盆里小碗的内壁,井水凉,现在温度已降得差不多了,谢景行去厨房里拿了勺子,给他们三人一人端了一碗,“先吃这个。”

    又端了两碗进去给周宁和谢定安,两人几口吃完,他们也快将饭菜弄好了。

    回来时,屿哥儿和双胞胎两人已经吃得一脸满足,看他过来,都道:“哥哥,好吃。”

    谢景行过去摸了摸双胞胎的肚子,“待会儿还能吃下饭吗?”

    谢景君自己也摸了摸,然后挺了挺小肚子,道:“可以,小筛子可以吃很多。”

    谢若也在一边点头,他也能吃。

    屿哥儿这时已经将一小碗酥酪吃完,将碗泡进木盆里洗了洗。

    谢景行见状,将自己那碗没有动的酥酪端到屿哥儿面前,“够吗?不够我这里还有。”

    屿哥儿摇摇头,“不吃了,下次再吃,待会儿吃饭后还有奶茶呢,我得空着点肚子。”

    谢景君在一旁看着,听到屿哥儿不吃便扯了扯些景行的衣衫,“小筛子还吃。”为什么不问他呢?他还可以吃的。

    谢景行捏了捏小筛子的胖脸,“你再吃了这个就吃不下其他的了。”

    谢景君偏头想了想,也是,待会儿还有那么香香的奶茶呢。

    谢景行舀了一勺,淡淡的奶香味加上醪糟的甜香,和他在现代做的味道大差不差,甚至还更香浓。

    屿哥儿洗着洗着,手上的动作慢了下来,侧头悄悄看着一旁谢景行温润清俊的侧脸,鼻梁高挺,轮廓流畅,不知道是不是他的错觉,他觉得谢哥哥最近好宠他呀。

    想着想着,他的脸便慢慢得红了,眼里像浸入了一层蜜。

    谢景行吃完酥酪,回头正对上他那双眼,愣了愣。

    屿哥儿恍惚惊醒,收回视线,急急将手里的碗洗了干净,甩了甩后,拿给一旁的谢若,“快来,我帮你们把碗洗了。”动作匆匆忙忙的,也不知道在掩饰些什么。

    刚把两个碗洗干净,面前又多了一个碗,屿哥儿顺着看过去,谢景行笑着看他,“帮我也洗了吧。”

    屿哥儿接过碗,把碗洗了,什么更宠他了?分明是错觉,全是错觉!

    =

    因为吃了酥酪,谢景行还做了奶茶,周宁并没有做多少菜,就一道清蒸鲈鱼,一道红烧排骨,再加一盘清炒时蔬。

    因为是谢景行说的要吃鱼,一上桌周宁就先给他夹了一筷子,又加了一块鱼腹上的肉放到屿哥儿碗里。

    谢景行道:“阿爹,别管我们,你自己吃。”

    屿哥儿在一旁点头附和。

    周宁的手艺很好,清蒸鲈鱼味道清甜,鲜嫩可口,关键是没有一丝腥味,红烧排骨也是酱香味浓,很是下饭。

    饭后,谢景行给早就迫不及待的双胞胎一人用小碗装了半碗奶茶。

    其他四人却是满满一大碗。

    双胞胎站在桌前眼巴巴地看着,谢景君赶忙道:“我要这碗。”手伸向了大碗。

    谢景行拦住了他,“不行。”

    谢景君不愿,“小筛子肚子能装下,可以喝大碗。”

    谢若立在一边,也可怜兮兮地看着谢景行,一双眼睛里满是渴盼。

    谢景行没有心软,却也没有独断,而是蹲下身温声细语说:“你们俩还太小了,这个奶茶喝多了你们容易拉肚子,到时肚子会疼,也吃不下其他东西了。”

    一旁周宁也蹲下身,抱住双胞胎帮着劝,“都听哥哥的,要是之后再想喝,让哥哥又给你们做。”

    双胞胎还是很听谢景行的话,虽然还是不舍,却也各自端着自己小碗喝,刚一入口,眼睛便一亮,但又舍不得太快喝完,只能一点一点地往嘴里抿。

    屿哥儿看着心疼,偷偷瞄了两眼谢景行,看谢景行没注意他,一点一点挪到了双胞胎旁边,用身子挡着,背朝着谢景行偷偷摸摸将自己碗里的奶茶给双胞胎碗里一人倒了一点。

    没敢倒多,他知道谢景行说的对,害怕双胞胎到时闹肚子。

    双胞胎眼睛晶亮亮地看着屿哥儿,笑地眼角弯弯。

    屿哥儿将食指竖在唇前,轻轻“嘘”了一声。

    双胞胎连忙跟着他也轻轻“嘘”了一下,三个人对视着抿嘴笑,神情跟偷腥的小白一模一样。

    谢景行眼里闪过一丝笑意,装作没注意,移开了视线。

    早知道屿哥儿会这样干,自己还能不知道他们三人关系好,一开始就有意地给双胞胎少倒了些。

    第116章

    又到六月月底,一早,谢景行和屿哥儿到了府学门口,临分别时,屿哥儿忽然探头探脑地往值守室看。

    谢景行心里奇怪,也看过去,“怎么了?”

    屿哥儿脸上有丝迷惑,“值守室夫子没在?”府学每日都派有夫子在此值守,一是担心有外人无故进入府学,二是迎来送往新旧学子,从无例外,可今日他怎么看着里面好似没有人。

    谢景行比他高,看了一眼,蹙了蹙眉,确实无人。

    两人正疑惑时,从上面阶梯下来了一位四十来岁的汉子,他蓄着满脸络须胡,看着却不显乱,被打理得整整齐齐,露在胡子外的脸面无表情,仔细看去却能看出些紧张。

    发现谢景行和屿哥儿站在值守室门前,连忙肃了神色,挥手赶人,“都快到上课时间,你们还在此作甚?还不快回课室。”

    谢景行和屿哥儿对视一眼,满脸疑惑互相道别,各自去了课室。

    到了课室,课室中学子虽都在诵读课文,却有熟识之人间不时互相打眼色。

    今日府学氛围好似不太寻常。

    “府学今日是又出什么事了吗?”课室十几个人只有孟冠白和萧南寻在静心读书,其他人今日都显得略有些浮躁。

    这话当然是问的孟冠白,他可以说是府学的万事通,什么都知道,就是原先不知道的,他也能想方设法打探到消息。

    孟冠白挑高一边眉,脸上带着似激动又似幸灾乐祸的神情,道:“这你问我可问对了,我今日来时可撞上了大场面。”

    谢景行配合孟冠白,问道:“什么大场面?”

    孟冠白顿时眉飞色舞,“我今日一来,居然看到府学的山长和所有夫子都到了大门处等着,当时可吓到了我,还以为他们是来等我的,都准备去向他们问好,结果是我想多了,还被陈夫子呵斥了两句,让我赶快回课室。”

    谢景行作为猫党,根本理解不了二哈的脑回路,孟冠白只是丙级课室的一名学子,怎么有这么大的脸认为自己能让府学山长和全部夫子出面迎接。

    他的神色将自己的内心想法表现得如此明显,孟冠白呵呵笑了两下,没再胡扯,“这么大的事情我怎么能不等着看,你猜怎么着?新任知府居然来了府学,山长他们是在迎接知府呢。”

    知府乃是一府长官,职责是“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税,教化百姓。”(注)

    州府学校自然也受知府管辖,如此,知府来府学,山长和夫子才会这般郑重相迎。

    “你看着吧,知府来的阵仗不小,今日夫子他们是定不能准时来课室的。”

    一语成谶,过了半个时辰,才有一位不认识的夫子过来,说今日的教习课改为自修课。

    一直到课中休息时也没见到陈夫子的人影,孟冠白出去了一趟,回来后露出了一个幸灾乐祸的笑容,“知道夫子们为什么没来上课吗?夫子们正在被知府考课呢。”

    以往都是夫子们让他们考试,现在轮到夫子们被考了。

    谢景行疑惑问:“不是说夫子们的考课都在年末吗?怎么这才六月,知府就过来考课夫子了?”

    府学的夫子并不是终身制,要来官学做教官,须得经过考试,合格后才能入职。而且入职之后也不代表就能高枕无忧,每年会由知府或学政主持一次考课,成绩合格者才能继续担任官学教官,反之就会被罢黜。

    若是严格,光是合格也不成,考课的成绩不够好也会受斥责,若是三次都不够优秀,同样会被贬黜。

    孟冠白道:“不是正式考课,只是随意抽查一番,应该是想要看看夫子们是否认真吧?也可能是知府新上任,想让新任知府看看夫子们的水平。”

    谢景行恍然,高知府刚上任,应该是想要好好抓抓通州府的文教,通州府的文教一直都比不上周围其他府城。

    孟冠白见谢景行不语,过来撞了撞谢景行,“谢兄,你说我们陈夫子被考课时,也是那幅严肃的面色吗?”

    谢景行看他乐呵,淡淡道:“明日就轮到我们了。”

    孟冠白瞬间又蔫儿了,看着在休息时间课室都有不少学子在捧着书看,他心里冒出了些危机感,他到时成绩不会又垫底吧。

    他连忙回了座位,将书拿了起来,他也得抱抱佛脚,不过,他与谢景行几人一同苦学了这么久,怎么也不该还是排在最末。

    没等孟冠白多翻几页书,今日一直未见人影的陈夫子却来了课室。

    他站到了课室最前面,看向课室的所有学子,等所有学子安静下来后,他缓缓开了口,“明日乃是六月二十九,大家都知是月末文考的日子,以往的文考题目都是由府学几位夫子共同拟出,再由山长随即挑选。”

    说到此处,他面色严肃,“此次文考却不同,乃是由知府出题,连我们都不知道题目,考些什么也都不知,还请大家此次认真对待。”

    谢景行转头同一旁的几人对了对视线,心里都有些惊讶。

    不止他们,其他学子也纷纷惊讶互看。

    陈夫子沉声道:“知府知晓府学文清苑还有十几位女子、哥儿读书,还交代了此次文考,你们会同文清苑一起进行,题目也都相同,届时会与文清苑学子一同排名,大家可得打起精神。”

    言外之意是,若是他们的排名比文清苑中女子、哥儿排名还低,脸上可不好看。

    课室中人一听,瞬间热闹起来,学子们这下都没沉住气,纷纷出声。

    谢景行和寇、萧、丘、吕五人却显得若无其事,反正他们只参加文考,不会参与排名,没有这么多的压力。

    孟冠白却是更紧张了,毕竟输给其他汉子学子他已经习惯了,可要是输给了文清苑那边的哥儿或女子,他就真没有任何颜面了。

    这边最后一排的谢景行几人面色淡淡,孟冠白紧张兮兮,前面的其他学子却有人忽然说:“既然这次是同文清苑那边一同考试和排名,文清苑的宁屿不就也会参加?”

    本还若无其事的谢景行,猛地看过去,好端端的,怎么突然提起了屿哥儿。

    “定是,那便可以通过此次文考见识一下腹有诗书的宁屿是不是真如传闻那般厉害。”

    自上次屿哥儿的话传出,距今已过十来日,居然还有人惦记着屿哥儿,谢景行望着提及屿哥儿两人的眼神越来越利。

    刚刚说话的两人觉得自己后背毛毛的,忍不住回头看了看,对上谢景行视线后,惊讶一瞬,接着友好地笑了笑。

    有人回道:“只凭借文考来看宁屿是否有才华未免太过偏颇,毕竟女子、哥儿学的内容和我们是不一致的。”

    那两人愣了一下,“确实如此。”

    女子哥儿虽也在府学读书,也会学经史子集,可除此以外,他们还会学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就是学习经史子集时,侧重点也与他们不同,怎可通过一次文考就判定女子、哥儿是否有才。

    陈夫子没让学子们多加讨论,而是看向了谢景行几人,看出他们脸上淡淡,并没太将文考放在心上,道:“祝府言道此次所有人都要排名,也包括你们,切莫大意。”

    眼神在谢景行几人身上转了一圈。

    谢景行一愣,刚刚还凌厉看向提及屿哥儿的学子的眼神变得疑惑,怎会如此,以往不都是不参与排名的吗,他们还是童生,去与府学里那许多已经考过秀才多年的学子相比,就算他们再天才,也是比不过的。

    丘逸晨、吕高轩两人刚刚还轻松的神情顿时变得紧张,寇准规和萧南寻本就沉稳,面上看不出太大变化,但眼神里也带上了丝紧迫。

    见到刚刚还满是无所谓的五人现在也同他一样着慌,孟冠白倒是愉快了,有谢景行几人垫底,他肯定不会是汉子这边最后的那个。

    就算谢景行几人是府试前五,他可是已经是秀才,到时他可就翻身了,哈哈哈。

    不过,孟冠白好像忘了,府试前五几乎从没在院试中落榜的,谢景行几人可以说是板上钉钉的秀才,不然也不能来府学读书。

    回去的路上谢景行问了屿哥儿文考一事,果然文清苑那边也下了通知。

    屿哥儿脸上有些兴奋,“文清苑以往月末文考虽然也考经史子集,可那只是其中一项,还会考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并且也不做排名,只是让夫子对学子的情况心里有个底。”

    此次会同汉子这边一起排名,夫子说时,文清苑的学子也很惊讶。

    屿哥儿惊讶后却是高兴,现在他不只是和谢哥哥一同读书,还会和谢哥哥一同考试,甚至他和谢哥哥的名字还会在同一张榜上。

    屿哥儿不禁握了握拳,他要努力,可不能差着谢哥哥太远了。

    他眼里的斗志满满,谢景行看出他兴致高,不欲让他扫兴,甚至加了把火,“要不这次文考我们两人比比?”

    屿哥儿高兴道:“真的吗?那是不是要有彩头?”他小时和二哥比试就会有彩头,二哥给出的彩头都是些小玩意儿,而他输了就需要帮二哥抄书,他那时也傻,什么都听二哥的。

    谢景行想了想,本就只是为了逗屿哥儿高兴,根本没想过彩头,看屿哥儿兴致勃勃看他,很是期待的模样,只得临时起意,道:“若我的名次比你低便答应你一个要求。”

    “好。”屿哥儿又问:“若是我排名更低呢?”

    他看向谢景行,纤长的睫毛一颤一颤的,谢景行凝神片刻,在屿哥儿紧张的注视下,缓声道:“现在我每日接送你,若你低,那便交换,下月就由你来接送我,如何?”话语里溢满笑意。

    屿哥儿双眼晶亮,“那就说定了。”

    他对这次的比试很是重视,这日都没有同谢景行去谢家,而是直接回了自己府里,想要多看看书,说不定他就赢了,到时候谢哥哥就会答应自己一个要求,什么要求都行。

    看着院外高悬的圆月,屿哥儿的脸浮出一抹羞涩,烛火映照下,他精致的脸虽还有些稚嫩却美得惊人,可惜,除却天上月,无人可见。

    很快到了第二日,谢景行同屿哥儿分别,两人都是斗志昂扬。

    第117章

    府学的每个班级都在一处三合院子里,正对院子大门的是课室,两边另有两间屋子,大小只有课室的多半大,但并没空置,而是设置成了考棚,每次月末文考,考生就在所在课室旁的考棚里进行。

    考棚里摆着长条桌案,下设一张长凳,每张桌案上都能坐下三名学子,且每位学子坐下之后中间都有差不多三尺,互相之间是绝看不到各自所写试卷的。

    不过就算挨得近些,学子之间也不会互相抄写,毕竟府学里有规定,若是考试时发现试卷有雷同的,会将学子降等处理,若是超等廪生就会被降为一等廪生,以此类推。

    若像孟冠白这种本就不是廪生的,则会记过,超过三次会逐出府学。

    谢景行拿着笔墨砚台等在考棚外,看着经过夫子检查后进去的学子,他们依次落座,每张桌子坐满三人,才会去空的桌子,并不随心所欲。

    文考规定,每张长桌不能只坐一人或两人,且文考时所有步骤都同乡试一样,只带笔墨等进入,不得带任何书籍,这都是为了训练学子们对乡试的适应性。

    谢景行被陈夫子从头到尾检查了一番,进了考棚,他离先进来的寇准规、萧南寻几人并不远。

    寇准规几人心里自有一股豪情,作为府试前五,他们也想要和府学的学子们比比,他们和秀才能有多大差距,皆是兴致勃勃想要同府学的其他学子比拼一场。

    倒是弄的孟冠白紧张起来了,他怎么觉得他这几位好友都很是认真。

    若是此次他比谢景行五人的成绩都低,那他真是白白读了这许多年书了。

    无论是坦然、期待还是紧张,时间一到,陈夫子与另一位夫子带着试卷进了考棚。

    试卷样式同上次文考试卷一般无二,谢景行先在试卷面上写上了班级和姓名,才翻开卷子。

    题目有点难度,四书、五经义各一道,分别是“而莫知之辟也”和“神人以和”,分别出自《中庸》和《尚书》,每题需写二百字以上,另有一道五言律诗题。

    谢景行费了一番脑筋,在规定时间内写完交了上去。

    回去时,屿哥儿走在谢景行身边,走路都闲不下来,时不时歪头看他,眼角眉梢弯出些谢景行看不太懂的意味。

    “这般高兴,看来完成得不错。”夏日黄昏,清韵河上飘着数不清的游船,慢悠悠地在河水中穿行不息,不少人携伴带侣畅游在清韵河上。

    屿哥儿脸上扬起一抹骄傲的笑容,“我都写完了。”

    出考棚时,时梦琪忍不住抱着屿哥儿的手臂哀嚎,她虽是来了府学读书,可她真不擅文,也就是来府学混时间,加上话本读多了,喜爱话本里那些翩翩读书人,想顺便在府学里挑选一位如意郎君。

    她家里一儿一女,大哥比她年长十多岁,她是父母老来得女,家里人宠得很,她突然说想来府学读书,家里也顺了她的意,想方设法将她送来了府学。

    可是来了府学才知道,原来哥儿和女子是单独在文清苑读书,和汉子完全分隔开,平时想见一面都难,她不止没有找到合意的人,居然还得经受考试这一磨难,她真是欲哭无泪。

    温嘉艳丽的脸上也满是委屈,挨着白苏不愿说话,他擅音律和绘画,这次考试居然让他作文,还得写两百字以上,他都快头秃也没凑齐四百字。

    屿哥儿和白苏无奈对视一眼,他们两人在作文一道都不弱,不懂他们的委屈,不过作为朋友,他们也只得连声安慰。

    除了时梦琪和温嘉,文清苑多数人也是满脸委屈和不愿,有本事就让汉子同文清苑这边比琴棋书画,诗酒花茶,凭什么要让自己与汉子比写诗作文呢。

    也不知道高知府知道自己了解到文清苑有十数位女子、哥儿也在府学读书时,当然更重要的是屿哥儿也在文清苑读书,一时兴起让他们同汉子一同参考,还一同排名,招到了文清苑这边绝大多数学子的反对,还惹了他们这般不高兴,该做何想法?

    毕竟他初衷是想看看屿哥儿读书如何,长公主是盛名享于京城的才女,英护侯又是凭自己实力考中进士的英才,听说屿哥儿自小就开始读书,也不知是否青出于蓝?

    他作为一府之首,总不能无缘无故去文清苑看屿哥儿读书如何,只能出此下策,等下次他同安兄回信时,也能同安兄提及一番屿哥儿的现状,报答英护侯和长公主为他除掉仇敌,又提携他的恩惠。

    屿哥儿可不知高知府的想法,自然也就不知他才是导致文清苑众女子、哥儿要参加此次文考的罪魁祸首,所以他在其他同窗连连小声抱怨时,还能维持一幅面上淡淡的模样,等到了谢景行身边,只剩他二人时,他才在脸上带出些高兴来。

    谢景行自然知道屿哥儿的实力,毕竟他二人是一起同祝世维学习的,虽然屿哥儿不用学做八股文,也未曾写过八股文,可在谢景行学习八股时,他也是在一旁听着的。

    而据他一直以来的观察,每次祝世维让屿哥儿上他那里抽查学习时,屿哥儿从未答不上来过。

    此前他就认为,若是屿哥儿能同他们一起参加科举,应该也是能榜上有名的。

    再说,屿哥儿作为长公主和英护候的儿子,自小在京城长大,又不远万里来了通州府,有时也会随着黄娘子一同处理天下商行的事情,眼界可比许多学子更宽,说不定成绩还能更好。

    第二日是休沐日,谢景行帮着周宁忙了半日生意,下午带着屿哥儿和双胞胎沿着清韵河逛了一圈,很快就到了第二日。

    屿哥儿就连带着双胞胎一起玩时,都有些心不在焉,明显很是期待这日的排名,两人在去府学的路上,话都没多说几句,谢景行就被迫不及待的屿哥儿拉到了府学门口的告示栏处。

    告示栏处还围着有几位其他的年轻学子,应该也是才过来的住在府学外面的学子,本就住在府学斋舍的学子早早就看过了。

    见谢景行二人过来,其中还有一位是哥儿,另几位学子拱手对他们行了一礼,便离开了。

    屿哥儿这才拉着谢景行走近告示栏,眼里既紧张又期待,开始在告示栏上贴着的名单里找寻他和谢景行的名字。

    谢景行年纪不大,进学日短,才来府学也不过一个来月,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并没有从名单的前面看起。

    只是已到了名单前,他无意中还是扫了一眼排在前面的十来人的名字,第一、二名谢景行并不认识,但排在第三位的赫然是孟道全。

    而上次同孟道全争论,贬低天外居士的欧通海却已经排到十几位之后去了,他曾听孟冠白说两人原来在伯仲之间,看来这人是受了上次的影响,也不知道欧通海能不能知耻而后勇,在日后振奋努力,再与孟道全一争长短。

    没有多想,谢景行将视线投去了名单的最后,排在末尾的几人明显是女子的名讳,谢景行没有多看,视线往上逡巡,首先映入眼帘的熟识之人居然是孟冠白。

    谢景行眼里闪过一丝意外之色,孟冠白怎么会是这个排名,居然比他们都差?

    孟冠白再如何吊儿郎当,可毕竟早已考中秀才,近日也与他们一同苦学,名次怎么会这般低?

    掩下心中的疑惑,谢景行继续往上看,接着是丘逸晨和吕高轩,两人一前一后紧挨着,丘逸晨在上。

    然后才是寇准规,再往上数两人就是屿哥儿了,他和屿哥儿中间隔着萧南寻。

    平日探讨学问时,对其他几人的学力都有所了解,他与寇准规等几人的排名倒是没有出现意外。

    这边屿哥儿也看到了排名,飞扬的眉眼变得无精打采,屿哥儿转头看了一眼谢景行,眉眼间都带着失落,“谢哥哥,我输了。”

    脚尖忍不住在地上碾了碾,心里所有打算都落了空,整个人仿若乌云罩顶,垂头丧气。

    谢景行看他像遭受了重大打击,恨不得一个人窝在角落里偷摸抹眼泪的样子,好笑地揉了揉他的脑袋,“行了,虽然排名比我低,可你的成绩也不差。”

    这样都还不高兴,那几位比被屿哥儿名次更低的学子不得痛哭流涕?

    屿哥儿被他安慰,努力提了提精神,谢哥哥说的对,他同谢哥哥相差也不远,中间只相隔一人,那不就说明他和谢哥哥差不多,下次努努力他说不定就能胜过谢哥哥了。

    而且,屿哥儿悄悄抬眼看了看笑得温柔的谢景行,就算他提出了心底那个要求,谢哥哥说不定还会吓着,现在这样也挺好的,谢哥哥除了会这样看他以外,对其他女子和哥儿可以说是视而不见。

    其实他也不用太着急,他看谢哥哥根本就是缺了根筋。

    面前的小哥儿明明刚刚还低落着,现在却又紧紧盯着他,眼神涣散,好似已经魂游天外,可看着他的眼神中却隐隐带着一丝哀怨,谢景行忍不住点点屿哥儿的脑袋,“想什么呢?”

    屿哥儿回神,撇撇嘴,想到考试之前他和谢景行设置的彩头,屿哥儿道:“那接下来一个月就不用你来接我了,我去接你。”

    谢景行怔了一瞬,转而笑道:“这下我也能享受一下被人接送的待遇了。”

    屿哥儿点头,愿赌服输,不过,屿哥儿眼睛微微转了一下,由他接送谢哥哥,对他来说反而更像是奖励,说不定他是大炎朝第一个会接送汉子的小哥儿呢,虽然只有一个月,他也很开心了。

    第118章

    将小哥儿哄高兴了,谢景行心情很好地走进了课室,脚步轻快。

    等到他将书从桌上翻出跟着同窗们诵读时,才觉出今日似乎少了些什么,他疑惑往孟冠白看去,平时他一进课室孟冠白不就会凑过来吗?今日怎会这般安静?

    旁边的孟冠白正低着头,脸上面无表情,并没读书,书本翻开放在桌上,可却并不是旁人所读文章的那一页,他甚至都没张口,眼睛虽直直地盯在书页上,却并未聚焦,显然是在神游天外,也不知在想些什么?

    孟冠白平日表现的乐天又豁达,脸上时时刻刻都带着笑意和玩世不恭,今日这幅表现显然不对劲,而且是极为反常。

    情况一直持续到了上午放课,他们用完午时去藏书楼的路上,孟冠白居然一反常态,连话都没有同谢景行几人多说几句。

    就是淡漠的萧南寻、寇准规也忍不住和谢景行交换了两个眼色,丘逸晨和吕高轩更是时不时将担心的目光投在孟冠白身上。

    丘逸晨最沉不住气,忍不住走到了孟冠白旁边,问道:“孟兄,你家中是发生什么变故了吗?”

    丘逸晨年纪小,在他看来,能让他露出如此情态的也只能是家里人了,由己及人,他才有此一问。

    孟冠白一直心不在焉,被他问话,才恍然回神,摇头道:“我家中一切如常。”之后又不再多言。

    谢景行皱了皱眉,他当然知道孟家一切如故,毕竟前几日徐白薇还来过谢家,陪着双胞胎玩了半上午,哄地双胞胎乐呵呵的。

    “那你今日为何如此反常?”谢景行干脆直言相问,与孟冠白打交道,就不能弯弯绕绕的,得直接点。

    孟冠白扯了扯嘴角,终于抬头看了看陪同他一起的几位好友,嘴唇嗫嚅着,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说道:“无事。”

    丘逸晨实在受不住他这番模样,他们六人中,吕高轩沉稳,寇准规严肃,萧南寻深沉,三人虽性格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平日都稍显沉默寡言。

    谢景行则是遇到感兴趣的会同他们多言几句,若是不感兴趣,理都不理他们,只有他和孟冠白每日话最多,一行六人间的氛围,全靠他们二人活跃。

    见孟冠白低着头还欲往前走,他干脆快走几步上前到了孟冠白前面,拦住了他的去路,急声问:“那你今日到底是什么情况?若是有事可以说出来,我们一同想办法帮你解决,何苦闷在心里,还沉着脸,让大家都不高兴。”

    他心里急,话说得开口见心,口无遮拦,脸上也忍不住带上了一丝急躁。

    孟冠白眼里闪过一丝难堪,沉声道:“若是惹得大家不高兴了,我离开便是。”

    “谁让你离开了,没听出来我是在关心你吗?”

    “不劳关心。”

    丘逸晨本来就不是那等会体贴人的性子,他分明是好心关心孟冠白,却被他这话顶了回来,脸上表情登时变成了愤怒,“好心当做驴肝肺,你就生你的闷气吧,看谁还管你。”

    说完一甩袖,转身欲走,吕高轩连忙上前两步,拦住他,若是让丘逸晨这时离开,就真不好收场了。

    孟冠白今日情绪本就难言,丘逸晨想离开,他更是不愿再待在这里。

    就这么三两句的功夫,谢景行几人都没有所反应,两人就将气氛闹得更僵,眼看着就要不欢而散。

    那边吕高轩已在安抚丘逸晨,谢景行则是一把抓住孟冠白的手臂,又同寇准规和孟冠白使了个眼色,另两人也走了过来,将孟冠白围在了中间。

    看来今日是不能再去藏书楼了,必须得先将孟冠白此次如此反常的原因解决掉。

    此时正是府学学子们用完午食的时间,从饭堂出来,不论是去藏书楼还是回课室,甚至是去游息区都需要经过他们这处位置,周围人来人往,他们几人的动静已经引得过路的不少同窗们的瞩目,谢景行不欲引人围观,干脆和萧南寻两人一左一右,抓着孟冠白去了他们常去的水月亭。

    吕高轩对丘逸晨很是有一套,丘逸晨也被平息了怒火,脸上虽还有些不情愿,可也还是跟了过来。

    孟冠白过来后一直未曾说话,低着头站在亭子一角。

    随风飘动的柳叶哗哗声不绝,底下的锦鲤却恍惚对这边沉凝的氛围有感,鱼尾一甩,成群游向了假山石下,再一晃,便不见了影踪。

    总不能一直这样僵持着,谢景行将孟冠白今日的表现翻来覆去想了一遍,休沐日前他还好好的,家中又无事,今日来了府学却不对劲了,让他反常的应该是在府学中发生的。

    肯定不会是课室,寇准规三人住在斋舍,每日到课室的时间几乎是最早的,让孟冠白发生如此变化的事情若是在课室发生,他们不会不清楚。

    气氛越来越沉默,谢景行大脑飞速运行,他和屿哥儿看文考排名名单的情形在他脑里又一次浮现,孟冠白今日来府学,最先干的事情应是同他们一样,先去看了排名。

    他看着孟冠白的眼神闪了闪,难道是因为文考排名?

    平日大大咧咧的孟冠白真会如此这般在乎成绩吗?谢景行不确定,可除此以外,再无其他猜测,“孟兄,既然你不愿开口,那我可就随意猜了,若是猜错,你可直接指出。”

    他这么说,应该是有线索了,谢景行不是胡乱猜测的人,寇准规几人总算将视线从孟冠白身上移开,落在了谢景行身上。

    孟冠白也看了过来,嘴唇颤了颤,仍未说话。

    谢景行道:“你今日如此表现,是因为上月末文考成绩排名?”

    孟冠白身体一震,唇角绷直,垂下了眼。

    他这种表现,其他人都看在眼里,明显是默认了,丘逸晨满脸不可思议,“就因为这个。”

    孟冠白脸上显出些恼羞成怒之意,“你们只是童生,可是你们此次排名全在我前面,除了文清苑的女子和哥儿,我仍然是上月末文考的最后一名。”

    说到此处,想到他在看本次成绩排名时恍若晴天霹雳一般的感受,他勾唇自嘲地笑了笑,“甚至文清苑还有几位女子、哥儿排名也在我之前。”

    丘逸晨不顾他话里其他,皱眉问道:“可是我们几人来府学就读以前,你不也都是最后一名,怎么没有作此情态,偏偏这次如此,难道在你看来,我们五人就一定得排在你之后吗?”

    孟冠白脸色难看,他想要解释,却又不知如何说起,他不是如此想的,只是他觉得他再如何不堪,也不该一次次排名在最末,甚至比之女子、哥儿还低。

    丘逸晨却根本不管他心里怎么想,被他刚刚的话气到,冷笑:“我们几人虽只是童生,可都是上次府试前五,如果不是失心疯了,明年院试绝不可能落榜,不出意外,甚至还能在院试中排在前列,就算凭实力我们也能入得府学,如何就不能考在你前面了,就凭你现在是秀才?”

    他根本不给孟冠白回话的机会,继续道:“你自己也说过你考上秀才时,排名靠后,若是凭你的实力,你是绝对入不了府学读书的,是靠家里花钱买了名额才能进来,凭什么就认为你名次就应该在我们前面,我们就非得考得比你差才成?”

    他话语里的嘲讽明明白白,白皙的脸涨得通红,分明是气急了。

    “实力”二字更是直直刺向了他,嘴唇猛一哆嗦,孟冠白一人站在对面,脸色越来越难看。

    谢景行拍了拍丘逸晨的肩,“你先别说话。”

    丘逸晨年纪小,说话肆言无忌,虽他自己无意伤人,却不知道有时言语可刀锋更利,尤其是亲近之人的话。

    不做安抚也就罢了,偏要火上浇油,又对吕高轩说:“你看着他点。”

    接着谢景行走到孟冠白身旁,“孟兄,我不信你是如此狭隘之人,以往在藏书楼读书,我们一起探讨学问时,你也未曾表现出丝毫对我们的不喜,甚至在其他人说出你所不知道的典故时,你眼里脸上的与有荣焉不是假装,有时你读我们的文章也是连连赞叹,甚至常说你自愧不如,我们已经相处近两个月,我不信你以往的这些表现全是装出来的。”

    说着他上下看了看孟冠白,挑了挑眉,“要一装几十日,还要让我们还丝毫不觉,我觉得你应该没有这个智力。”

    几乎是将“没那么聪明”几个字挂在了孟冠白身上。

    孟冠白脸色本是极为僵硬,可谢景行最后一句一出口,他绷紧的唇角却忍不住抽了抽,最后在谢景行揶揄的眼神中,破功笑了出来。

    孟冠白此时终于有了些平日的样子,哀怨地看着谢景行,道:“谢兄,你未免太过促狭,什么叫做‘我没有这个智力’?我在你看来就这么……”他想了想,最后找了个字来形容,“就这么‘蠢’?”

    他也是凭自己实力考上秀才的好吧,虽然他是靠家里花钱买到进入府学就读的名额,可孟家再有本事也不能花钱买下考中秀才的名额呀。

    谢景行眼里笑意闪过,“这可是你自己说的,我可没这么看你,我明明是在夸你没心眼。”

    看孟冠白眼里哀怨更甚,谢景行安慰道:“不瞒你说,我很是欣赏无心眼之人。”

    其他人听到谢景行的话,也忍不住露出了一个笑,就连丘逸晨本还绷着脸在生气,此时也往这边看了看,嘴角忍不住勾出一个笑容。

    相处近两月,几人之间互相都已有所了解,谁还不知道谁,孟冠白一直对他们是真心相待,不至于因为他们成绩比他好,就做出如此心态,还说出伤人之语,定是有其他的缘故。

    谢景行看孟冠白放松了,不再固执不言,劝道:“我们都当你为友人,若你也视我们为友,就别再遮遮掩掩,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你如此情态,人生能得遇良友难得,别因为一点微末小事便分道扬镳,如此你不觉得可惜,我却不愿。”

    孟冠白被谢景行的衷心之言感动,一双眼里溢出了泪光。

    都已经说到如此地步,孟冠白也实在不能再隐藏,将自己心底最深处的怨念说了出来。

    “你们的学力如何,经过这些时间的了解,我已深知,我有自知之明,你们的名次在我之前,我虽有惊讶却也并不至于此。”

    “让我想不通的是,自从谢景行来了府学,带着我同你们日日进入藏书楼看书,我苦学数日,自觉有所进益。”

    “且我也看过排在我前面两位同窗的文章,不是我自夸,我真心觉得我写的比他们好,可是文考我仍然排在他们之后,我不明白。”

    “我唯独能想到的原因,便是我陈夫子看不上我,故意如此。”说到这里他忍不住勾起唇角露出个自嘲的笑,脸上表情却似哭似笑。

    当日他刚进府学时,以他的水平只能进丙级班,当时丙级班中,丙八、丙九、丙十都还只有十几人,每个班级都剩几个名额。

    而当知道他是通过家里花费巨额钱财才买到的入学名额,不是靠真才实学考进来的,丙八、丙九班的夫子立即沉下了脸,虽未明言,可看神态分明是不愿他去他们课室。

    看他尴尬,最后还是陈夫子开了口,让他进了丙十班,他当时满心感激,以为陈夫子不会带有偏见看他,可是事实证明,他想错了。

    自从他进府学以来,每次文考他次次垫底,从无例外,平时陈夫子让他交上的文章也几乎是中下或下、下下的评语,从未有过中等以上的好评。

    明明他也曾借过同窗们的文章过来阅读,结果发现有时他写的文章明明比同窗好,得到的评语却比同窗更低。

    他想不通,一次又一次,他从不愿相信到最后只能相信,陈夫子也是看不起他的。

    谢景行眉头皱得更深,虽然才来府学不到两月,他直觉陈夫子不是会带有偏见看名下学子的人。

    寇准规和萧南寻两人互视一眼,寇准规忍不住上前,平日他几乎不曾参与其他人之间的玩闹,只是在一旁安静听着,可此时听孟冠白这样说陈夫子,也忍不住说:“孟兄是否想多了?陈夫子虽然严厉,可对丙十班所有学子分明是一视同仁,也认真负责。”

    丘逸晨也忍不住点头赞同,他们也觉得陈夫子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孟冠白低下头,他一直未曾同谢景行等人说此事,也是因为他也觉得这个想法未免太过离奇,觉得他说出来他们也不会相信,果然如此。

    可是他的名字还明明白白地写在文考成绩名单几乎最末,除了这个原因,还有什么能解释呢?

    众人一时无言,也找不出理由,毕竟在他们看来,孟冠白的文章也确实不该次次落于最后,就连谢景行今日看到孟冠白的排名时,心里也奇怪,只是当时并没多想。

    他此时一时半会儿也弄不明白,只能安慰般的拍拍孟冠白的肩膀,说道:“要不我们直接去问陈夫子,陈夫子不是不讲理之人,若是你去问他,定会同你说明原因的。”

    孟冠白摇摇头,“不用问,我也知道陈夫子一贯看不上我,前次我会和你在通州府的船上相遇,就是因为将他气得几乎昏倒,被罚回家思过,别说陈夫子了,就是我有时也看不上自己,又如何让陈夫子能正眼瞧我呢?”

    亭子里一片寂静,几人面面相觑,不知该从何安慰,无言之时,旁边却传来了一道熟悉的严厉声音,“若你不问,你又如何知道我是真瞧不上你?”

    站在水月亭的所有人立即看过去,陈夫子居然就站在距离他们不远处的另一处亭子里。

    那处亭上正对他们的方向有一块石匾,上书“温柳亭”,位置在水月亭之上,中间隔着十几步阶梯。

    谢景行拉了一把呆若木鸡的孟冠白,几人一起上了温柳亭。

    陈夫子刚刚坐在里面,被围栏挡着,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谈话时声音也没有刻意放低,所有人的谈话应该都被陈夫子听见了。

    陈夫子此次同样是来找山长的,山长平日午后无事时爱在温柳亭歇息,他用完午食后径自找了过来。

    自从上次月末文考发现丙十班学子成绩有所提升之后,他又刻意注意了此次文考成绩,果不其然,用了记笔记之法后,丙十班学子的成绩有了明显长进,又一次证明谢景行记笔记之法对学子学习确有益处。

    他是来同山长相商在整个府学里推广记笔记之法,山长也在关注此事,两人边手弹边相谈,没想到谢景行一行人又来了此处。

    同样的,一番话又被他们听到了,居然如此巧合。

    陈夫子和山长一开始并没太关注几人的话,不过他们口中说到了自己,他少不得得多听听,可没想到越听,他眉头皱得也越紧,眼里闪过深思。

    坐在他另一边的山长,下棋的手都停下了,饶有兴致地侧耳倾听,边用一双眼来回看他,好似想判断他是不是真同那位学子所说,是那等偏颇对待学子之人。

    陈夫子刚开始听见还觉得恼怒,他一生秉性正直,绝不会对名下学子有偏见,可没想到在孟冠白看来他居然是那等之人,可越听他眼里的神色也就越复杂,听到最后,不管山长是否在看热闹,起身到了一边看着水月亭众人,忍不住出了声。

    谢景行几人脸上只是惊讶,可孟冠白的脸却满是惶恐,谢景行看过去,他的脸色都是煞白的。

    背后议人,且是自己心中揣测,居然被当事人直接听见,也不知以后他还能不能在丙十班继续读书,若是陈夫子再独断些,将他赶出府学,他该如何是好?

    第119章

    见到谢景行一行人走进了温柳亭,陈夫子当即转身面向山长,说:“还请山长恕罪,我需要先将此事处理完后,才能再与山长继续商议。”

    山长却将手里捏着的旗子往盒里一放,谢景行一行上来后,他面上那幅看热闹的神情已经收了起来,转瞬又恢复成原来一贯面上带笑,慈善亲和的神情,他安如泰山地坐在那里,笑着道:“子方随意。”

    谢景行几人听了两人的话,才注意到此时温柳亭里除了陈夫子,府学山长也在此处,立即对着山长行了一礼。

    山长随意挥挥手,坐在那里没有多言。

    谢景行几人面上都有些不明所以,不知山长的想法,只能转身看向沉着脸不知在想些什么的陈夫子。

    陈夫子的视线直直的落在中间的孟冠白身上,眼神复杂,沉吟半响后,才问:“既然在心中猜测于我,却又如何不直接同我相询?”

    孟冠白嗫嚅着不知如何开口,谢景行等人现在更是只能作壁上观。

    所有人都看着默不作声的孟冠白,最后,他一咬牙,向前一步到了陈夫子跟前,躬身行了一大礼,并未起身,半弯着腰看着地面,道:“天地君亲师,学生才学虽不够,可也学过圣人之言,师为长,无论老师如何看待学生,学生也只能受着,并且……”他还苦笑了一声,“定是学生哪里做的不好,才会招致老师如此看待。”

    他心中不合时宜地想到了一句话,“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为何在谢景行、寇准规、萧南寻等人的眼中,陈夫子是一位正直且认真的夫子,偏偏却只有自己一人觉得陈夫子偏待他,他不觉得自己能比谢景行更能洞察人心,那必然就只能是自己的问题了,谁让自己偏偏才学不够呢。

    承认了自己的不足,孟冠白脸色的神情变得低沉,平日里他表现的并不如何在意谢景行等人的优秀,那是因为他心中也有着自负,与孟家相交的大都是富贵之人,家中子弟众多,同龄人中偏偏却只有他一人凭自己实力考上了秀才。

    在一众纨绔的衬托下,他如何不能够骄傲?

    平日里,他看着那些花天酒地、饮酒作乐的纨绔子弟,心中是不屑的,既然如此,那在谢景行等人还有陈夫子看来,是否也将他看成纨绔子弟,也看不上他?

    不,谢景行刚刚已经说了视他为友,定然是不会如此看待他的,那陈夫子呢?

    孟冠白胡思乱想着,连陈夫子走到他身边的动静都没听见,直到一双手按着他的肩膀将他扶直了身,他才惊醒过来,看着面前陈夫子,他抖了抖唇,不知该如何言说满腔复杂难言。

    陈夫子看着孟冠白发白的脸色,忍不住蹙紧了眉头,他欲习惯性地开口训斥孟冠白几句,堂堂七尺男儿,怎可因些微末小事就如此挫败?该当奋发才是。

    可想到孟冠白刚刚的话,他将到了嘴边的话咽了回去,拍着孟冠白的肩,努力将声音放得温和,“孟冠白,你来府学读书已有几月时间,就算是你才刚进入丙十班,那也是我的学生,你是如何进来的我并不在意,更不会因此而偏待你。”

    谢景行听到陈夫子如此说,心下更是笃定,他就知陈夫子不是会对学子有偏见之人。

    陈夫子乃是熟读圣贤书的人,往日同他们上课时,言语间对圣贤孔子有崇敬之意,那自然知道孔子“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

    学孔子言,尊孔子命,领孔子意,一言一行全在孔子的教化之内,陈夫子素日的表现便是如此。

    孟冠白自然也听到了陈夫子的话,眼里一亮,可顷刻间又暗下去,他咬了咬牙,事情已经到了此种地步,他壮了壮胆,今日非要将过往几月心中的疑惑弄个明白,“那陈夫子为何会将我的名字排在最末,甚至平日文章评语也那么低?还请陈夫子解惑。”

    陈夫子眼神动了动,转过身对上了山长那隐隐看热闹的神情,心中无言片刻,他们这个山长看似松形鹤骨,在府学学子心中更是凛然不可犯,可像他这种在府学日久的老人才知道,山长虽是个白叟,威严加身,却犹有童心,时常会看他们的热闹,每每弄地府学教官无言以对,却又拿他毫无办法。

    就算明知道山长是在看他的热闹,他这时也不好将山长赶离此处,只能就在山长面前处理此事。

    陈夫子心中无以名状,最后,他干脆别开眼,当做山长不在。

    他在心中整理了一番心绪,“我先同你解释你为何每次月考文考排名最末,山长在此,我绝无一丝一毫虚言。”

    谢景行几人都打起了精神,孟冠白甚至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月末文考虽名为文考,可排名时除了需要考虑你们的文章成绩,另外还会综合考虑你们的日常表现。”

    接着陈夫子转回身,看向孟冠白,严肃道:“刚你所说那两位学子是陈志灵、石连云吧,他们的文章确实比你此次文章稍逊一筹,可是你自己想想,他们平日的表现同你的表现相比,孰高孰低?”

    孟冠白张了张口,无话可辩,这两个学子他很有印象,也同他们打过交道,自然知道他们是整个丙十班当中学习最为刻苦之人,比之他们六人中最用功的寇准规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们是来自府城下县城的贫寒学子,入府学读书,完全是凭实力考进来的,要负担在府城的消费很是艰难,入学时十两银子的束脩几乎是尽全族之力凑齐的,来府学报道时,听做满二百五十日的勤学工作可以免束脩,喜地眼眶通红。

    自然是立即做了勤学工作,藏书楼规整书本的就有他们二人。

    除了每日参加府学的勤学工,他见到他们时,二人手上都是捧着书本,从无一丝一毫懈怠。

    甚至在休沐日,他还见过这两位携手去他常买话本的那间书斋里抄书挣钱,他甚至还曾听见过他们谈起要将抄书的钱为家里父母、姊妹买些东西回去,谈起家人时满面笑意与温柔。

    他脸上神色逐渐变得恍然,陈夫子没放过他脸上一丁点的神色变化,道:“看来你想明白了,他们刻苦勤学,孝顺父母,友爱家人,如此综合起来,排名自然在你之上。”

    接着他转向山长,问:“山长,我说的话可有分毫不对?”

    山长摇摇头,道:“确实如此,通州府学作为通州府唯一的官学,考课时可不只是考察学子们写文的水平,自然也要考虑他们的品性,而品性则是从他日常表现以及对家人、师长、同窗的态度等等中反映出来,子方此行并无偏颇。”

    孟冠白脸上讪讪,心里却轻松了。

    谢景行若有所思,原来古代的官学也是需要综合考察德智体美劳的,居然比现代某些学校教育理念更加超前。

    还有一事未解,看孟冠白踌躇不前,丘逸晨上去帮着询问,“那孟兄平日写的文章为何只能得到中下或下、下下的评语?”

    所有人都看向了陈夫子,这次轮到陈夫子脸上生出些不自然之色。

    山长眼里的性味愈浓,谢景行敏感得察觉到了,此事或许真有一些内情,而且确实与陈夫子相关,可看山长和陈夫子表现,应该也与孟冠白的猜测不同。

    萧南寻也是若有所思,却同谢景行一样,不知其中具体为何。

    其他几人虽看不出山长和陈夫子的表情有什么不对,却都屏息凝神等着陈夫子说话。

    陈夫子面上不宁之色只稍露了片刻,就复回一派严肃,他道:“孟冠白,你自入府学以来,所有文章都经由我批改,而评语确是由我给出。”

    严夫子上课时,多是直接点人抽查,加上府学每月都有文考,他并未再单独布置课业,只有陈夫子每月会另外让丙十班学子作两篇或三篇文章。

    陈夫子继续道:“不过,你方才之言有一处不对。”

    孟冠白愣了愣,“何处?”

    陈夫子唇角的胡须动了动,道:“你入府学约一月时,曾有一次文章评语为中等。”

    这与孟冠白之前的话确实有差异,孟冠白可是说的从无一次得到中等及以上的评价,谢景行几人疑惑地看回孟冠白,到底谁说的话是真的?

    孟冠白被谢景行五人紧盯着,莫名觉出了点压力,他搜肠刮肚地回忆了一番,良久,脸上豁然,犹豫着点了点头,“在我入府学不久,确有一次得过中等。”

    他发现谢景行几人眼神谴责,明晃晃表示他刚刚骗了他们,立即道:“可自那以后再无有过。”

    陈夫子对上孟冠白的双眼,缓缓问:“那你可还记得,你得到中等评语之后的表现如何?”

    孟冠白的记忆力并不差,不过是稍作回想,便想起了那段时日他的表现。

    他得到中等评语之后,回去对着家里人很是炫耀了一番,毕竟在丙十班,陈夫子判的文章,评语最高也不过是“上”,仅有寥寥几人得到过,次数也是少之又少,平日多是“中上”,“中”已是陈夫子给出的较高评语,他当然高兴。

    之后对上陈夫子,态度也较为得瑟,自觉自己实力过人,才进府学短短时日,就得到了陈夫子中等的评语,比好几位比他更早进入府学的学子得到的评语还好。

    他很是放肆了一段时间,为了奖励自己,又去书斋里买了不少才子佳人的话本,甚至偷偷带进去了课室里,套上了经书的书皮,他坐在课室最后悄悄地看,别人也未曾发现。

    难道?孟冠白悚然地看向陈夫子,他当初就已发现了吗?

    陈夫子勾唇露出一抹冷笑,并没有呵斥他,“看来你想起来了。”他虽已年长,可一双眼还是如年轻时一般利,他也是从学子慢慢读书读上来的,怎会不知底下学子糊弄老师的那些小伎俩?

    只是,他看孟冠白虽有不端行为,可也并没有太过分,只在放课时才会拿出话本阅读,平日上课时,虽有些心不在焉,却也仍在听课,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直接拆穿。

    “那一次之后,你的文章评语是否是‘下下’?”

    孟冠白点点头,委屈道:“可这段时间,我又愤发图强了,并没有将心思放在话本上,为何还是得到如此之低的评语。”

    他心里何止一点委屈,自从同谢景行一同苦学之后,他连书斋都没再去过,新出的话本他更是一本未看。

    这会儿陈夫子未立即回话,而是更严肃了神色,脸上紧绷着。

    谢景行等人不了解陈夫子,可山长却看出来了,这是他心里有些心虚的表现。

    唇角带笑,捋着胡须道:“子方,我久日不曾见过你那本小册了,不知是不是还同以往一般将之随身携带?”

    陈夫子就知道山长不怀好意,这是想看他笑话呢。沉默片刻,终究还是从怀里掏出了一本约有成人双手大的小册子。

    册子最上面写着“丙十班学子”五个字。

    谢景行觉得这种小册子有些似曾相识,可一时又想不起来哪里来的熟悉之感?

    山长笑道:“子方果然还是如往日一般认真负责,不知这册子里是否也将丙十班所有学子的情况一一写在里面?”

    听得此言,谢景行脸色逐渐变得古怪,难道这本册子是丙十班的学生档案吗?

    谢景行讶异的视线看向面无表情的陈夫子,他知道陈夫子认真负责,可却没想到能做到如此地步,居然在古代就能有这个意识,为丙十班所有学子建立了一份档案。

    那本册子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陈夫子将其捏在手上,看不到里面如何,谢景行心里也忍不住升起好奇,也不知这古代的学生档案是如何书写的?

    其他几人也都忍不住往陈夫子那边走了过去,孟冠白首当其冲,丘逸晨也不落人后,两人几乎是同时凑到了陈夫子跟前,异口同声问道:“夫子,不知这是?”

    山长让陈夫子将册子拿出之后,就又不再多言,陈夫子只得自己说道:“这乃是你们自入学以来,我为每位学子建立的档案。”

    丘逸晨好奇道:“真的?那我也有吗?陈夫子你能让我看看吗?”

    陈夫子今日态度极好,几乎是有问必答,丘逸晨忍不住就得寸进尺了。

    陈夫子没有开口,可也未有拖延,直接将册子翻开,一翻就翻开了记有丘逸晨名字的一页。

    册子里面很是简洁,最上面是三行红色横格,横格顶端中间写着丘逸晨的名字,第一行写着“敏而好学”,宜勤加点拨。第二行却写着“气傲心高”,忌傲慢不逊,宜多加引领,多与踏实沉稳之人交往,附:吕高轩。第三行空着,还未写上内容。

    丘逸晨看着前面三行的内容,面上一喜一怒,他前一位夫子曾用“傲慢不逊”四字形容他,他也深知自己的这个缺点,心里虽有不乐意,却并未多做言,转而将视线落在了下面。

    下面不再只是横行,又用竖线将横行分成了一个个的小方格,大小统一,能写下六字左右。

    一行四格,两行为一组,上行排头写着“几月”,后面依次写着“第一次作文”、“第二次作文”……最后一格写着“文考排名”。下行则写着“中下”、“中”等评语,五月文考排名下则是“第五百六十三”。

    奇怪的是,丘逸晨应只有一次文考排名,没想到那上面五月文考排名也有,六月排名为“第五百三十八”。

    丘逸晨将手指指向五月月末文考成绩,“这是?我上次虽然参加了文考,但好似并无排名才对。”

    陈夫子淡淡地道:“确是,不过我个人将你们作了排名,只是未公布在名单之上。”

    如果不是此次因故将这本册子示于谢景行几人面前,他们根本就不会知道陈夫子的辛苦,对许多夫子而言这该是作无用功,偏偏陈夫子却做了。

    丘逸晨看了进入府学以来的档案,其他人却未见到,都有所好奇,陈夫子便干脆一一翻开到每个人的页面。

    谢景行的评语乃是“颖悟绝伦”、“高才捷足”、“才大心细”,几乎可以说是好评连连,只是下面一行写着“守时如金”,几人看在眼里,面上都有些奇怪,按理说这一行该是同丘逸晨那页一样,写着谢景行缺点,可这里却只有这四个字,后面也没有建议。

    其他人不懂,谢景行却心中明了,他原以为他每日都踩着上课时间进入课室这件事,并未有人多加关注,没想到却全被陈夫子看在眼里。

    他人看他面色不动,也没有多问,下面格式一模一样,只是评语和文考名次不同。

    寇准规页上写着:逊志时敏、好学不厌却少年老成,宜多于同龄人相处,时而放松。

    萧南寻:燃萁之敏、好古敏求却深于城府,宜自我接纳,三二好友相伴。

    吕高轩:学行修明、不愧下学,但过于沉稳,缺乏少年心气,宜设立明确目标,朝气蓬勃之人在侧。

    他们入府学的时间相差不大,其中两次文考的排名也差不多,甚至连平时文章的评语也几乎无二。

    唯有孟冠白,他虽在谢景行之前来了府学,可也就早了几月,在整个丙十班中,算是来得较晚之人。

    比着谢景行几人薄薄一张纸,甚至还未写满的情况,孟冠白那张纸几乎已经写满。

    首行评语为:聪慧机智,不拘小节。第二行写着有,心智不坚,易口不择言,说话做事没里没外,前面这几行字墨色较浅,后面更深的字迹写着:还易洋洋自得,沾沾自喜,适宜行打击教育。

    显然后面的字是陈夫子后来补上去的。

    陈夫子记录下的对平日文章的评语,谢景行几人每一次文章评语都只有一个,孟冠白前面几次也如此,从某次评语为“中等”以后,每次评语都变成了两个,分写上下两排,上是“中下”,下面就写成“下”,第二行的评语都比第一行低了一档。

    两行评语,明明白白表示出陈夫子确实是在对孟冠白行打击教育。

    孟冠白将写有他档案的那页纸翻来覆去看了又看,脸上神情变幻莫测,最后定格在了感激,评语分为两种,结合上面写着的“宜行打击之教育”,霎时间,他什么都明了了。

    这世上除了家人之外,也只有陈夫子会如此仔细而谨慎地关注他的一言一行,还想方设法想将他变得更好。

    谢景行一行人皆是心神巨震,陈夫子只是他们初入府学时,丙十班的负责教官,待他们学业进步后,就会进入乙级班,再不用管他们。

    他们能相处的时间说不得仅有数月时间,陈夫子却这么重视他们,将他们每人进入府学以来所有成绩一一罗列,甚至对他们的性格也了若指掌,还根据他们的性格制定了教育方案,如此细致,不知需要耗费多大精力。

    几人未曾商量,几乎是同时朝着陈夫子躬身行了一礼,感激他对他们的良苦用心。

    陈夫子面上神色看似并无变化,可心里却有了一丝欣慰,他并不觉得为名下学子们制作一份档案有多难,他的初心只为使他们能获得更高的成绩,有更好的出路,更光明的未来。

    孟冠白感动地泪水涟涟,连声道:“我日后定不会辜负夫子的期待,静心向学。”

    其他几人也都心有触动,心中有了决断,日后定要勤学。

    心中最为震撼的莫过于寇准规,自上次他在水月亭听了谢景行读书初衷后,他一直在思考,他日日勤学所为何故?未来又该如何?

    他直直盯着陈夫子,或许他的未来已经有了方向,他不喜为官,可是读书数十载,除了自己喜爱,也可为他人所用,最好的莫过于教书育人。

    寇准规面上不动,微垂下眼,在无人可知之处,他已选好了自己的未来。

    陈夫子在孟冠白几人情绪平静后,对孟冠白道:“现下可已解惑?”

    孟冠白连连点头,想到自己今日的表现,脸上赧然,满腔感激之情在那双眼里呼之欲出。

    谢景行等人也放下了对孟冠白的担心,一时之间温柳亭中气氛温情。

    无人注意之时,山长也走了过来,对着孟冠白的档案看了看,忽然道:“我看子方对孟冠白的评语确实有误。”

    所有人猛地看过去,他笑着继续道:“应该再多加一行,写上“心思细腻、多愁善感”,易时时照顾其情绪。”

    孟冠白的脸立刻变得通红,明明有精细入微、心细如发等形容,怎么偏偏用了这八个字?

    谢景行猛然明白过来山长在此的用意,分明是看热闹不嫌事大,陈夫子的册子是山长让拿出来的,现在,又开始损孟冠白了。

    陈夫子沉了沉气,看了眼外面的天时,再不让孟冠白离开,他的脸都能将鸡蛋煮熟了,沉着脸道:“你们还不回课室,已快到下午上课时间,难道你们想迟到不成?”

    在陈夫子的怒目下,谢景行一行人只得匆匆行了一礼,向着课室走去。

    孟冠白一直挂着满脸傻笑,刚出游息区,他便嘿嘿笑道:“看来陈夫子还是重视我,没看我那页写得满满当当,除我之外,你们可都只有几行。”说到此处,他更是得意地笑出了声。

    谢景行忍不住顿了顿脚步,难道不是因为你最让人不省心吗?当然,他只是在心里想了想,并没有说出口。

    孟冠白好不容易恢复原状,要知道一向作为气氛组的人忽然一反常态沉默寡言,甚至闷闷不乐,那种感觉属实让人不好受,谢景行可不想再经历一次了。

    没人同孟冠白搭话,他却主动勾上了谢景行的肩膀,“谢兄,往日是我糊涂,日后你们在行辩论之法时,我能不能也参与进去?”

    他一双狗狗眼里满是期待地看着谢景行。

    他口中的辩论之法,是谢景行在同寇准规和孟冠白几人探讨学问时,有时会有意见相左的情况,在谢景行的建议之下,他们并不会如同往日一般,固执己见,闭门造车,而是互相进行辩论,直到其中一人的观点获得所有人认可为止。

    前一两次时,丘逸晨和吕高轩还放不开,觉得与人争论属实有失读书人体面,可谢景行和寇准规、萧南寻却全不在乎,三人间言之灼灼、引经据典,誓要辩出个一二来,渐渐的,丘逸晨和吕高轩也沉浸其中,甚至后来还说辨证之法可让他们将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进步甚大。

    以往孟冠白觉得麻烦,只在一边听着,只时不时在其他人辩驳精彩之处鼓掌叫好,不曾参与其中,看来这次他真是想要奋发努力了,居然愿意同他们一起辩论。

    谢景行点头,他本就多次相邀,是孟冠白自己不愿,现在孟冠白改了主意,他当然同意。

    孟冠白笑容更大,今日他的情绪起伏大,现在还恍似飘在云端,思绪飘浮间,他忽然惊叫一声,“遭了,只顾着月末文考成绩一事,居然忘了今日是天下商行发售期刊的时间,来时没有嘱咐家里侍从去买,现在可怎么办?”

    谢景行张了张口,正欲说些什么,他却又继续道:“对了,天下商行说了要往每间课室送来五本期刊,不知此时送过来没?”说着便急急下了阶梯,往课室快步走去。

    谢景行闭上嘴,同边上的几人对视一眼,皆是忍俊不禁,遥遥听见孟冠白招呼他们快点的声音,快步跟了上去。

    第120章

    一日复一日,天外居士声名越发显赫,谢景行在府学的名声也不晃多让。

    他可以说是凭借一己之力让全府学所有学子改变了往日学习习惯,现在听课时,人手一支毛笔飞快地写,休息时,游息区、课室甚至大成殿下平台、阶梯尽是学子们辩论的声音,有人若对辩论问题感兴趣,也可以直接加入进去。

    论辩之气蔚然成风,府学近六百名学子在读书时总会遇到各种疑虑,自从有了论辩之风,就会将未解的所有问题专门记录在一本册子上,然后与三五好友寻一处地方、一个时间,用自己所学习到的内容来辩论疑问。

    最后,通过辩论解决问题,再将其记录在册子上。

    生生之间的相互辩论可以使诸生能脱然著悟,甚至山长在某日与府学教官相聚时,曾言道:“辩论之法所得远胜穷居杜门的苦思冥想。”(注)

    自此以后,府学全体师生都开始以辩论之法求解疑难,除了上课时间,日日都能在不同的地方见到不同的人三五成群进行辩论。

    谢景行是没有想到他的一个随意举动会造成如此大的效果的。

    现在不只是丙十班,只要是在府学就读的学子尽皆熟识他。

    每每见到他,稍微外向些的都会过来同他攀谈几句。

    毕竟这一年来,无论是记笔记还是辩论之举都已变成了全府学学子的习惯,而这两样都是由谢景行首倡,还都造成他们的学习之旅发生了具大变化,他们当然深记于心。

    当然,除了感激之情,也有看不惯他以几乎府学最小年龄,却引得全体师生关注之人,谢景行脸皮厚,别人同他打招呼,不论来人是何想法,他都受着。

    日子越过越顺,很快又翻过了一个年头。

    用完了早食,谢景行和屿哥儿收拾后出了谢家院门,往城门去了,旁边跟着两个跟屁虫。

    目的地是城外码头,周宁不知是从谁那里听说鳜鱼有高中桂榜之意,昨日谢景行刚从外面回来,他就已经开始念叨着要买两条鳜鱼回来。

    谢定安是谢家负责出外买菜的人,听他念叨,言道:“府城里我常去买菜的地方很少能见到有鳜鱼卖,就是有也不太新鲜,若要买,等我明日去城外码头看看。”

    城外码头卖鱼的摊贩更多,有的渔船打到了鱼,直接就在码头卖了,府城常住居民也多爱去码头上挑,可以买到最新鲜的鱼,价钱也比城里便宜。

    不过,确定院试时间后,府学就给他们这些童生放了假,让他们安心在家准备院试。

    谢景行已在家中歇了一日,周宁还不让他帮忙汤圆生意,汤圆摊周宁一人根本忙不过来,谢定安需要留在家中帮忙,谢景行便接过了这次活计。

    周宁本还犹豫着,想让他在家安心复习,还是谢景行最后说了要出来散散心,周宁才放了他出来。

    他都出了门,屿哥儿自然也要跟着,一年过去,屿哥儿的身高齐了谢景行下巴,脸也越发流畅精致,在谢家时,每日言笑晏晏,对上谢景行时,一双猫眼更是时常弯成月牙。

    而双胞胎不知是每日奶粉不断的缘故,还是每日到处跑的原因,身高也窜高了一个头,体重也蹭蹭地涨。

    出门时,谢景行和屿哥儿还抱着双胞胎走了一段,可这两个现在完全是实心坨子,一直抱着手可受不住,最后只能放下,让他俩跟着跑。

    三岁的双胞胎现在走路已经极为顺畅,又因为他们日日伙着春闲巷和周围几个巷子里的孩子在文昌街到处乱窜,小短腿儿倒腾得飞快,谢景行和屿哥儿都需要时不时急走几步才能跟上。

    抱一段跑一段,快到城门码头时,双胞胎没有再让谢景行两人抱着,蹬着小脚往前跑去,码头已在肉眼可见的前方。

    码头上奔走如市,确实如谢定安所说,这里卖渔获的小贩极多,不过,来此购买的人也是应接不遑,叫卖的声音不多,都在忙活。

    谢景行接连看过好几个摊子,才在靠近边缘的一处摊上买了两条鳜鱼,通州府周边河道里的鳜鱼少,价格也贵,每斤能卖五十文左右,谢景行这两条鳜鱼一共三斤半,卖家主动抹了零头,收了他一百七十文。

    谢景行将鱼拎起,放在眼前看了看,叹了口气,“这亏得是找到了,不然阿爹得惦记到什么时候去。”

    屿哥儿也凑过去看了看,甚至不嫌脏在鳜鱼的鱼嘴上摸了摸,“周叔么是关心你,再过几日就要院考了,这不是想得个好彩头嘛。”

    谢若扯了扯谢景行的下摆,“哥哥,我也要摸摸。”

    谢景君在旁边跟着点头。

    谢景行将提着的鳜鱼放下,谢若和谢景君分别伸出小手在鱼身上摸了摸,谢景君傻傻乎乎的,只顾憨笑,而谢若则是边摸边道:“希望哥哥院试顺顺利利,榜上有名,考中秀才。”

    谢景行心里发软,蹲下身在谢若的脸上亲了亲。

    尽管乡试后放的榜才名为“桂榜”,他仍然愿意跑这一趟,不就是不愿周宁和家里人的心白费吗。

    谢景君看见谢景行亲了谢若,连忙也将自己肉乎乎的小脸凑到谢景行面前,“哥哥亲。”

    谢景行转头也亲了亲谢景君的脸蛋,又揉了揉,真是幸福的小包袱。

    两人又挨着谢景行亲亲,屿哥儿在一旁看了眼露羡慕,谢景行以为他是看双胞胎亲他羡慕,对谢若和谢景君说:“快也去亲亲你们屿哥哥,不然屿哥哥该吃醋了。”

    他含笑看着屿哥儿,屿哥儿眼里划过一丝羞恼,谢哥哥就是个木头。

    不过谢若和谢景君已经过来,他也笑开脸,蹲下身分别亲了亲双胞胎。

    四人亲香一番后,总算起了身,准备回去。

    一路慢悠悠的,刚到城门,就发现城门外围着有一大群人,里面当先站着高知府,一众衙役站在他后面。

    高知府上任以后,平冤假错案,均赋税,府城百姓日子过得好了,都念高知府的好,对着高知府隐有亲近和尊敬之意,这时不用衙役喝斥,自觉站在了一边。

    被挡在最外面,谢景行和屿哥儿往里面看去,高知府若有所觉,也看了过来,见是他们二人,微微点头示意后,转回了头。

    谢景行和屿哥儿心中疑惑,发生何事居然需要高知府亲自相迎?

    双胞胎也好奇,被人群掩到后面,只能看到前面人的一双双腿,便扯着谢景行和屿哥儿的衣衫让抱。

    谢景行将手里的鱼递给了屿哥儿,蹲下身将他们俩一左一右抱起来。

    刚将二人抱起身,不远处就传来了一阵车马响动,谢景行望过去,原来是一行车马绵延而来,边上还跟着数十兵士护卫。

    车马很快停在了高知府身前不远处,最前的一辆马车里出来了一人,面白有须,清瘦肃穆。

    高知府立即迎了上去,“王学政,劳累辛苦一路。”

    王学政与高知府两人援手相扶,“劳烦高知府相迎,此乃我分内之事,何论劳累。”

    后面车马里也陆陆续续下来了不少身穿襕衫、深衣的读书人,这幅打扮分明是秀才,有些年纪大的甚至还可能是举人老爷。

    谢景行疑惑顿解,既然是学政,便是此次来主持院考之人。

    谢景行参加的县试是由高县令,也就是现在的高知府主持,府试本该由前知府主持,由于前知府犯案,改由英护侯世子主持,而此次院试,则由一省学政主持。

    每个省份有数个甚至十数个州府,院试在州府进行,学政需要在一年内陆续赶往不同的州府,主持每个州府的院试,也难怪高知府会言道学政辛苦。

    后面这群读书人,便是被学政请来批改通州府院试试卷的秀才或举人了。

    此前两日,谢景行去府衙报名院试时,曾有人透露,今年参加通州府院试之人高达八百余人。

    府试放榜时,谢景行所在的中兴县共有五十余人中了童生,而通州府下设八县,也就是说光是去年府试通过之人就有四百余人。

    而府试通过后,即便院试落榜,也不用再参加县试和府试一级一级考上来,可直接参加院试。

    也就是说,此次参考童生中,过往未通过院试却已通过府试的人又有近三百余人,加起来共有八百多份试卷。

    阅卷也由学政全权负责,不过若是让学政一人批复,就算他熬到白头,也不能在短短几日内将所有试卷批复出来。

    就算能,也并没必要,曾有一省学政批复院试试卷,不假人手,一一亲阅,最后劳累过度,在省内州府院试才刚刚过半,就因公殉职,卒于批卷桌案上。

    因此,学政多会准备人手帮忙改卷,这也是大炎朝朝廷默许的。

    院试试卷收上去之后,先送给由秀才或举人批改,他们先挑选出明显优于其他试卷的,再将选出的试卷送给学政,学政只需要负责阅卷的最终环节,给试卷排名。

    如此,既可以减少学政的工作量,也可以加快阅卷的进度,早日发榜。

    毕竟学子参加完院试之后,皆是心急如焚地等候结果,早日放榜,也能让参考学子早日安心。

    谢景行看着后面被人搀扶着的众人,应是经长途跋涉而来,他一个也不认识。

    他并未奇怪,为保证科举公平,学政请来批卷之人不能是院试所举办的州府之人,而是学政随机从其他州府选择,并且通过书信通知被选中之人。

    秀才或举人收到信后,还需要聚集到学政安排的住所,再随着学政一同来到院试所在州府,这个过程中,不得与外人联系,如此这般,阅卷时不同人之间就形成了牵制,也可以避免参加院试的童生早早得到消息,想方设法行贿赂之事,以作弊考取秀才功名。

    谢景行一直对院试将要举办这事没有太大实感,今天恰巧撞见主持考试的学政和批改试卷的秀才等人到来,他才恍然院试已经迫在眉睫。

    边上人群熙熙攘攘,高知府和王学政很快领着一行人进了城门,再无热闹可看,人群便尽皆散开。

    双胞胎也拉着谢景行的衣衫刺溜一下滑下地面,谢景行双手拿过被屿哥儿提着的鱼,屿哥儿看他全没注意到衣衫已被双胞胎弄乱,无奈伸手,谢哥哥总是在一些方面很是迟钝,他心里想着,手却细细帮谢景行将弄乱的衣衫理齐整了。

    谢景行被眼前纤长浓密的睫毛晃了一下神,才笑道:“幸亏阿爹做的衣服牢实,不然常常被双胞胎这里那里都扯一下,早不知被扯烂几次了。”

    屿哥儿最后将谢景行胸口拍平,抬眼对他笑,“双胞胎如此,也不知是谁惯的?”

    双胞胎一直抬头看着,异口同声道:“哥哥惯的。”

    四人便同时笑起来,拿着鳜鱼悠悠闲闲地回了谢家。

    看他们居然将真将鳜鱼买了回来,周宁喜出望外,最后几个汤圆也不煮了,让谢定安一人忙活,早早进了内院将鳜鱼处理好,又快手快脚做了整整一大桌菜。

    谢定安把最后几个客人送走,也来了饭厅,大家一起动筷。

    谢景行才将筷子拿起来,碗里便多了三双筷子,巧合的是,三双筷子上都是一大块鱼肉。

    周宁、谢定安和屿哥儿皆怔了怔,又同时笑起来。

    谢景行将碗凑近,让他们都将鱼送到了碗里,整顿饭,他根本不用将筷子伸到桌上菜盘里,碗里还未吃完,就有人将菜送了过来,连双胞胎也跟着凑热闹,往他碗里伸了好几次筷子。

    放下碗,谢景行猛地打了一个饱嗝,两条鳜鱼几乎全他一人吃了,还有满满一碗饭,就是饭量大如他,此时也觉得撑得慌。

    屿哥儿泡了一壶山楂茶出来,倒了一大杯给谢景行,好让他能消消食。

    谢景行装模作样地瞪了他一眼,“你也跟着凑热闹。”

    屿哥儿嘿嘿一笑,其实他深知谢景行的实力,知道他若是正常发挥,绝不会落榜,不过彩头嘛,谁都想讨个好彩头,而且周叔么和谢伯伯都那么重视了,只他一人在一边看热闹,多不合适。

    屿哥儿自己也倒了一杯茶,坐在谢景行对面慢慢喝,“所有东西都准备好了吧?”

    谢景行点头,“准备好了,以阿爹的细心,所有事情都不需要我再多操心。”

    互保之人不需要多说,除了孟冠白之外,他们刚好五人,不再需要找其他人结保,院试还需要两位廪生做保人,这更不需要他们担心,他们在府学读书,府学除他们五人以外,哦,忘了还有孟冠白,其他大多数都是廪生。

    屿哥儿垂眼笑了笑,日子过得可真快,说不定几日后,和他从小一起长大的谢哥哥就成了秀才了。

    想到前几日他收到的那封信,往年家里爹娘和哥哥从未提到让他回京城的话语,可这几次从京城来的好几封信,都试探着问他是否要回去京城?

    他知道原因,一年来断断续续听过黄娘子和祝世维谈起过很多次京城的事情,他虽并没多关注,可无意间也能听到只言片语。

    一年来,朝堂里的局势变化不小,由原来太后一党一手把持转变成了双方有来有往,势均力敌,如此,若他回去,太后就算还想利用他做些什么事,长公主等人也不再毫无还手之力。

    可他却不愿回去,透过茶杯上上飘的白雾,对面谢景行的脸朦朦胧胧,清俊的眉眼日渐成熟,清朗的轮廓每一处都长在他的心上。

    他就不回去添乱了,在这边也挺好的,万一他走了,谢哥哥突然开窍看上了其他人可怎么办?这个人自己守了这么久,可不能在最后关头放手,想到谢哥哥有时看着他失神的模样,隐在杯后的唇角勾了勾。

    谢景行可不知道对面的屿哥儿在想些什么,院试在即,府学早两日放了假,他暂时也不愿看书,偷得浮生半日闲,边喝茶边悠闲地看着院外开放的栀子花和蔷薇,闻着茶杯里清新的茶香味,只觉得这般日子才算舒坦。

    深吸口气,谢景行望着窗外日光,扬起一抹笑容。

    =

    院试一早,谢景行就被周宁、谢定安,还有早早赶来谢家的屿哥儿一同送到了考场门口,双胞胎睡眼惺忪地趴在谢定安身上,对他露出软绵绵的笑。

    谢景行怜惜地摸了摸双胞胎,这两个孩子硬要跟着一起过来,凌晨还在梦中,听到他们的动静,眼还闭着,就摸索着出了房间,趴在了廊下栏杆上,一声声地喊“哥哥”。

    心里满是柔软,谢若将小脸蛋挨在谢景行的脸上,道:“哥哥加油。”

    谢景君也紧随其后,“哥哥最厉害。”

    屿哥儿从谢景君边上伸出脑袋,捧场道:“对的,整个考场里面,就谢哥哥最厉害。”

    谢景行看了他一眼,他都没有这个底气,怎么他身边的人一个两个都觉得他是最厉害的,甚至孟冠白早几日就已经在府城最大的酒楼订了包间,扬言到时定要庆祝一番,说不定他们几人中就能出一个小三元呢。

    连祝世维都说他火候到了,院试榜首有望。

    谢景行无语凝噎,他能怎么办呢?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几人说好一起进入考场,他居然是到的最早的,过了快一刻钟,丘逸晨、吕高轩和寇准规才携手前来。

    只不过,寇准规身后却多了一人,谢景行等几人走近之后,才发现那人居然是许久未见的林涵。

    屿哥儿此时已经往那边挥手,踮起脚喊道:“林涵哥。”

    林涵未改模样,听到屿哥儿的声音,对着这边笑了笑,加快脚步走了过来。

    先同谢家人见了礼,然后就和屿哥儿走到一旁说悄悄话。

    好一阵,林涵才站回寇准规身边,脸含紧张地将寇准规手上提着的考篮检查了又检查。

    屿哥儿也走回了谢景行身边,“涵哥儿什么时候来的?”

    屿哥儿道:“前几日就来了,商行送竹扇过来时,他跟着一同过来的,现在住在迎来送往客栈的那个院子里。”

    谢景行看着寇准规和林涵旁若无人的模样,“就是专程来为寇兄送考的?”

    屿哥儿点头道:“是啊。”

    丘逸晨满脸无语,和吕高轩离开了寇准规两人周边,到了谢景行跟前。

    不过看着屿哥儿也在一旁陪同谢景行,丘逸晨忍不住避着人翻了翻白眼,一个两个都有佳人相伴,他身边就一个同他一样的汉子。

    年前,他回去同家里人说了要找一个好看的女子或哥儿定亲,可阿爹和阿娘都笑话他,好看的女子和哥儿早早就被人定下了,一时半会儿哪儿找得到?

    最后,他还是只能孤单一人回了府城,成双成对的,这是在往他心口上扎刀子呢。

    屿哥儿这时忽然凑到谢景行耳边,“你知道林涵哥这次过来,除了送考还为何事吗?”

    谢景行看他神神秘秘的样子,配合问:“还能作甚?”

    屿哥儿又凑近了些,悄声道:“还要为寇大哥量身裁衣,林涵哥说他们家里已经看好日子了,只需要等院试放榜,就立即回去成亲。”

    谢景行这会儿着实惊讶了,他从未听寇准规提起过,忍不住回头看了看丘逸晨和吕高轩,他们同住一间斋舍,“你们有听寇兄提过要成亲吗?”

    丘逸晨和吕高轩都是茫然摇头,比他还惊讶,谢景行望向那边如胶似漆的寇准规和林涵,失笑道:“这瞒的可真紧。”

    屿哥儿也跟着看了过去,眼含羡慕,不过没让谢景行发现,继续道:“是林涵哥不让寇大哥说的,寇大哥很早就说一定要中了秀才后再娶林涵哥过门,他一月前曾去信言到他对此次院试极有把握,林家和寇家得了信,急着就挑好了日子。”

    两家是娃娃亲,以大炎朝算年龄的习惯,寇准规已经十八,早该成亲了。

    “可是林涵哥却担心事有意外,便不让寇大哥先提,免得到时寇大哥脸上过不去,寇大哥是听了林涵哥的话才忍着没说。”不然,以寇准规对林涵的看重,早就昭告天下了。

    丘逸晨不解,“这有何担心?以寇兄的实力,是绝不可能落榜的。”

    他们相处日久,如何能不知道几人的学力,他和吕高轩分明才是上次府试的二三名,寇准规和萧南寻才是四、五名,到了现在,他们估摸着,说不定此次寇准规和萧南寻排名会在他们二人之上。

    不过,丘逸晨眼里升起斗志,结果未定,谁也不能轻言胜负。

    那边两人总算又将考篮清理了一遍,就快到时间入场时间了。

    萧南寻这时才姗姗来迟,他是被一辆华贵的马车送过来的,他下马车时,车里探出一位二十余岁的汉子,汉子脸上带着憨憨傻傻的笑容,道:“弟弟,等你考完,我们再来这里接你,你别乱跑哦。”

    谢景行几人一愣,都觉得这个汉子说话有些奇怪,感觉像是十来岁的孩子,不像是成年人的口吻。

    里头又探出一位眼生的女子,女子眼含秋水,眉如剪羽,很是漂亮动人。

    她先将身旁那位探出半个身体的汉子往里头拉了拉,柔声道:“小心,别跌下去了。”

    汉子转头笑道:“好的,娘子。”

    女子眼里柔情更深,摸了摸汉子的头,才又转头看向萧南寻,“二弟,考篮里的东西,我们已经全部整理好,你只管去考试,考完后我们还在此处等你,你别找错地方。”又从马车里提了一个篮子出来,递给了萧南寻。

    萧南寻接过女子递过来的考篮,脸上面无表情,可他看向女子的眼神却飞快闪过一抹暗色,垂眼道:“谢谢大哥大嫂。”

    原来是那汉子是萧南寻的大哥。

    谢景行几人沉默站在一旁,女子注意到他们,对他们颔首示意,便牵着萧大哥回了马车。

    萧大哥显然很听他娘子的话,乖乖进了马车,不过很快又从车窗探出头,冲着这边喊道:“弟弟一定要乖乖在这等着我们哦,不然我们找不到你,你就回不了家了,我会担心。”

    萧南寻脸上显出一抹柔和,唇角挂起笑容,抬手对萧大哥挥了挥,“好,我一定记着,大哥快回去吧。”

    萧大哥又笑了两声,才把头收了回去。

    谢景行几人面面相觑,看来不只是他,其他人也发现了不对劲。

    萧南寻抬步走了过来,看着他们的表情,脸上笑意未改,凭他素日表现,能有这样的笑容,他应该与萧大哥关系很好。

    谢景行几人闭口不言,他却主动谈起,温声道:“方才那是我大哥和大嫂。”

    谢景行犹豫着道:“是我们失礼,该去向大哥大嫂问声好的。”

    他未直接言明他大哥的奇异之处,这话萧南寻愿接便说,不愿说混过去也可,谢景行并不准备追问。

    说起来,他们同窗近一年,还是头一次见到萧南寻的家人,就是丘逸晨和吕高轩的族叔,他们也有过数面之缘。

    萧南寻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好隐瞒,只是往日恰巧大哥没同谢景行几人见到面罢了,他语气温和,“大哥少时分化成天乾时,发了急热,大夫束手无策,烧了整整两日,已是快要夭折,却没想到老天有眼,让大哥醒了过来。”

    说到此处,谢景行几人已猜到后事,却并未打断,只听萧南寻继续道:“未想大哥自此后,便行如幼儿,大夫言道是高热将脑子烧坏了,日后都只能如此了。”

    他笑了笑,解释道:“平日家里父母担心大哥,一直让他在家里待着,少有出门,这次我来参加院考,大哥几日前就说想送我考试,缠了父母几日,大嫂也疼他,帮着劝,父母才同意他和大嫂一起来,因此,你们往日才未曾见过他。”

    心里疑惑顿解,难怪那汉子刚刚会那样表现,他没有出言安慰,只是伸出手拍了拍萧南寻的肩,“他如此看重于你,希望院试你能夺得好的名次,到时让萧家大哥开心开心。”

    见几位友人都没有对大哥露出丝毫鄙薄,萧南寻舒朗一笑,道:“那是当然。”

    他少有如此开怀的时候。

    已到时间,辞别送考家人,五人各自提着考篮,穿过了衙役组成的人墙。

    做保的廪生是谢景行几人都熟悉的两位府学学子,经廪生确认之后,谢景行一行人进去了考场里面。

    由衙役检查考篮和身带之物,院试考试题目不比之府试要简单,可是检查却比之前的县试、府试更加严格。

    考篮里只能带两管笔,其他一应物事全都不能携带进入,检查需要将身体衣物全部脱光,赤条条的被府衙翻看,检查衣物时,更是一丝一毫布料都没放过。

    谢景行一脸泰然,就当是在医院做全身检查了。

    检查完后,衙役才将衣物还了回来,几人衣物混在一起,大家一一翻捡出自己的衣服,穿戴齐整出了检查的棚子。

    被一位兵士引着进了大堂,大堂里有着上次见过一面的王学政,当然高知府也在此处。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位大人,谢景行猜应该都是通州府下辖县城的县令和学官,院试需要他们来辨认参考院试的学子,防止有冒名顶替之人。

    高知府只将视线落在谢景行身上两瞬,便收了回去,院试之中,两人尽管相识也不能表露,未免受人话柄。

    虽然流程复杂,但是行进得很快。

    府衙的考棚是前朝所建,大炎朝立朝之后,又几经修补,看着倒也不太破旧。

    考棚很大,分为东南西北四大间,谢景行同旁边的寇准规几人分离,被引路的兵士带往了东边考场。

    几人并没有分在一处,丘逸晨和寇准规在南边考棚,萧南寻在北边,而吕高轩在西边。

    中间设有一处高台,学政等人坐在高处,能将考棚尽收眼底。

    进了考棚,谢景行当即将所有杂念一一抛开,安心准备考试。

    院试分为岁试和科试,科试逢寅、审、巳、亥年考,今年乃是癸巳年,恰逢科试。

    科试又分为两轮,第一轮前两日已经考完,乃是生员参考,须经去年岁考成绩优良者才能参考科试,科室会将生员分成六等,其中一等、二等和三等前三才有资格参加由学政主考的乡试。

    第一轮与谢景行几人无关,他们参与的是第二轮,又分两场,考生全是童生,考后择其中百分之十为秀才。

    试卷很快发到了谢景行手里,考题仍由人举着在考棚里展示。

    今日首场考试有两道题,一道四书,一道五经。

    四书题为“象日以杀舜为事。”(注)

    谢景行先将题目抄好,他蹙着眉,此题过于简单了些。

    原文出自《孟子·万章章句上》,原句为:“万章问曰:‘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注)

    这一段话本是论述象之恶,又以舜之举作对比,以恶突出善,不过题目是小题,所以只截取了第一句话。

    谢景行凝神思考,手里研墨的动作未停,题并不难,若是以常规之道破题,那他这被许多人寄予厚望的案首之席,说不定就会与他失之交臂。

    若要想要抓住阅卷官的眼,必须要另辟蹊径。

    以谢景行的第一直觉,要解本题,应虚写象之恶,着重实写舜之善,不过,他能想到,其他人必然也会如此解题。

    墨汁逐渐散开,谢景行将手中的砚石放下,心下有了主意。

    既然大家有志一同,他便反其道而行之,文眼落在“象”身上。

    以“舜之不幸,观其弟所有事者而已。”破题,将象与舜交换,以舜反衬托象,象一生兢兢业业,事业却皆是与杀舜有关。

    以“夫杀非仁人所忍言也,而日以为事,况施之于兄乎舜亦不幸而此弟矣。”承题,承题同时,将题眼融于其中,重心落于“象”之身,承接上文。

    “且从古必无之人,必有一时有之;人生必无之事,必有一人为之,此固造物之戾气,生人之奇遭也。”起讲接入象与舜。

    入题句接着论述象之事业之离奇,杀兄夺位,更是让人无法接受,“所谓必无之人者何也欲杀其兄之弟是也,其人未之前闻也……”

    ……

    最后,以“夫象不足道也,舜邑堪一日有此弟哉!”大结。

    一挥而就,全文突出象的视角,理所当然地对弟弟起了杀心,杀不成就是死也不瞑目之执着,计划杀弟的紧张,动手前的迫切,成功后的喜悦,将象不友兄弟的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

    落了笔,谢景行满意地勾勾唇。

    写完四书题,谢景行抬头看了看日头,已快到午时,院试每日下午申时初之前必须交卷,他需要加快进度了,曾经可是有人写出了魁首文章,却因为交卷慢了些,便被贬为第二,这不是得亏死。

    中午的饭食仍由府衙提供,一碗热汤,几块素饼,素饼早已凉透,幸亏七月气温高,吃凉食也无碍。

    谢景行几口吃完,随意应付了一顿,接着开始写五经义题。

    本以为午后也会同上午一般顺畅,可没想到刚过午时,本端坐其上的王学政却负手走下了高台。

    一路走走停停,时而一阅就走,时而驻足细看,眼看着就到了谢景行前面,谢景行心脏紧张地急跳两下,王学政却脚步一转,去了谢景行对面那位学子身旁。

    谢景行心下一松,这才注意到或许是师友对他寄予了厚望,他此次院试比之之前县试、府试要紧张些。

    在心里为对面那位仁兄默哀了一瞬,那位仁兄自学政驻足在侧,便开始两股战战,手上的毛笔微微颤抖,半响落不下一字。

    收回视线,谢景行不再多看,还是自己做题更要紧,笔在稿纸上一笔一划地书写,谢景行拿出了自己最好的状态。

    他全神贯注,心神都集中在手头的毛笔和试卷上,殊不知王学政此时已从对面那位学子旁离开。

    那位学子松了口气,忍不住跟着学政的身影将视线投到了谢景行身上,为谢景行可怜了几息,同是天涯沦落人啊,连忙又继续书写。

    王学政在他旁边站立许久,他可是一字未写,再不抓紧时间,他可就完不成了。

    这边王学政站立在谢景行身旁,谢景行全然未觉,笔走龙蛇,集中精力书写文章,脑中的字句一一落在稿纸上。

    身旁多了一人,谢景行却连眼角都没动一下,忍不住又看过来的对面学子心下佩服,还是自己定力不够,看对面仁兄何其镇定,学政在旁也惊不起他分毫。

    直到将五经题全部写在稿纸上,谢景行舒了口气,将毛笔放下,双手十指交叉,抖动两下,放松了僵直的指关节。

    接着只需要将折着的另一边试卷翻过来,誊抄稿纸上的文章即可,看来这次考试也挺顺。

    结果他还未伸手动作,另一只手先从他身侧伸了出来,直直伸向谢景行刚刚誊抄完,晾晒干了墨迹,卷好放在一旁的四书题。

    谢景行一惊,怎么在院试考棚里还有人敢出手偷人试卷的?胆子这么大,衙役呢?

    他立即往旁边一看,正正对上王学政清瘦的严肃脸庞。

    “贼子”二字被谢景行硬生生咽了回去,他僵立在那里,幸亏没骂出口。

    王学政并没说话,只用眼神示意他继续,谢景行默默收回眼,将方才被他折起来的左侧空白试卷翻开。

    手里的毛笔在空中顿着,报应来得太快,他抬眼看向对面,两人目光撞上,心里都是戚戚然,忽起一股惺惺相惜之意。

    院试试卷分为左右侧,右侧是稿纸,左侧是试卷

    谢景行静了静心,将笔又沾了墨,开始誊抄,院试试卷不需另找人重新誊抄,阅卷官看到的就是学子自己的字。

    这也就要求参考学子除了文章要写得好,还要写一手好字,字迹也是主考官排名时凭据之一。

    他总要对得起前几日被他吃进肚子的两条鳜鱼,抄到一半,王学政才放下了他的四书试卷,不发一言,背着手施施然离开了。

    主考官兼判卷人先看了他的试卷,这个应该不算犯规吧?谢景行回想了一下大炎朝院试的规矩,判卷整个过程都受到学政的监督,也由他作最后判定,他看得上谁的文章便可点谁的文章。

    再说,他也不认识王学政,更未与他打过交道,应不会有舞弊之嫌。

    谢景行放下心,笔走龙蛇将剩下的内容抄写完。

    未免再出意外,等墨迹晾干后,谢景行当即举了手,让周边的府衙衙役过来将试卷收取走。

    衙役由一个兵士陪同,快步走了过来,手里拿着白纸红字的弥封纸,简单地试卷排头写有谢景行姓名等相关信息的卷头遮挡起来,便将试卷收了上去。